保定日报 7月22日 头版头条 作者 王新平 李国海
这是一组数字:2008年,徐水县全部财政收入上半年实现2.71亿元,全年实现5.11亿元;2009年,全部财政收入全年实现6.54亿元,并提前超额完成;2010年,全部财政收入全年实现7.76亿元。而今年,徐水县财政收入上半年就已达到5.95亿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一倍还多。数字见证着徐水县经济又好又快的强劲发展。
徐水县的决策者们清楚记得,2009年6月,市委书记宋太平同志到徐水县进行详实的考察,听取了县委、县政府的汇报后,对徐水发展寄予殷切的希望,明确指出徐水县的财政收入能否用两三年的时间达到10亿元。
殷切的期望既是目标,又给予了无穷动力,徐水县以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精神牢牢抓住发展这第一要义,取得了速度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良好的发展成绩。
科学定位谋思路
定位是发展之纲,引领着一个地方发展的取向、模式和未来,徐水县决策者们充分审视徐水发展交通、区位、人缘和业缘优势,主动融入我市“一主三次”发展战略,抓住作为保定市的卫星城和按区管理的模式,加快与主城区的融合。按照“对接、承纳,互补、联动”方式,加强与京、津、石、保及周边县(市、区)的联系与合作,做到科学定位,创新方式,加快发展。
园区和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徐水县着力抓好园区和项目建设,增蓄发展后劲。规划建设保定・中国电谷(大王店)产业园区和县城工业园区,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吸引产业聚集。该县累计为县城工业园区投入5.2亿元,实现了“五通一平”,该园区被列为省级产业聚集区,入园企业达124家,实现产值71亿元。累计为大王店产业园区投入2亿元,重点建设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现已形成“一纵两横”路网格局,入园企业达8家,总投资214亿元。大王店产业园区的森博沃公司投产运营仅两年,去年纳税已达546万元,较上年增长七成,成为园区新生企业的代表。
有了园区这个发展平台,徐水县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去年全年竣工、在建和已批待建投资超千万元项目129个,总投资489亿元。特别是长城汽车、风帆工业园两个投资近200亿元的特大项目落户后,将为徐水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产业升级转方式
机遇来自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经济走向。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徐水县推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着力点。基于优化全县产业布局的考量,该县因势利导,将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产业布局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索具、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石油物探装备是徐水县四大主导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该县利用财政支持等方式,助推其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中重点监测企业纳税超过3.6亿元,是2005年纳税额的5倍多。巨力集团从单一索具公司,发展成为纳税2.01亿元,涉足新能源、房地产、影视传媒等多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成功上市。
与此同时,该县加快制酒、造纸、铸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步伐,优化布局、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以园区为载体,加强项目建设,开展以支持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支持两带动”活动,到2015年,全县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要达到3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3家。
理财有方促发展
加强财税管理,夯实财源基础,这是促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了做大财政“蛋糕”,徐水县在财政管理上下足功夫,稳步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对14个乡镇分别实行规范的分税制和统收统支财政体制两种模式,扩大乡镇财政自主权,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激励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使乡镇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确保了乡村两级正常运转和必要的事业投入。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继续推进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加大相关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解决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事项。深化政府采购、国库支付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逐步实现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推进资金和资产管理效益的不断提升。着力规范乡级预算编制,强化乡级财政的核心职能,走在了全省最前列。
大力实施“金财工程”建设,构建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信息支撑平台,推动财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跃升。与此同时,县财政创新税费征管机制,建立以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为主的协调联动机制,突出抓好纳税评估,实现以评促管、以评促查、以评促收。建立完善一系列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去年,徐水县成为全省财政改革与管理综合示范县,是保定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