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 6月8日 头版头条
本报讯(通讯员王新平 李国海 记者张凤环)徐水县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在“量”与“质”两方面放大财政杠杆效应,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去年,该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01.8亿元,较上年增长14.5%,财政收入完成7.76亿元,较上年增长20.4%。今年1-4月,全县完成全部财政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24.4%,增收6113.8万元。
保重点,做大引擎催生活力
园区和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徐水县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在做大引擎保重点上舍得投入。
规划建设两大园区,为聚集项目提供良好发展平台。在财政支持上,累计为县城工业园区投入5.2亿元,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该园区被列为省级产业聚集区,入园企业达124家,实现产值71亿元。累计为大王店产业园区投入2亿元,重点建设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现已形成“一纵两横”路网格局,供电设施正在建设,入园企业达8家,总投资214亿元。大王店产业园区的森博沃公司投产运营仅两年,去年纳税已达546万元,较上年增长七成,成为园区新生企业的代表。
去年,徐水县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年竣工、在建和已批待建投资超千万元项目129个,总投资489亿元。为了顺利推进工程建设,财政部门积极筹措征迁占资金,保证项目如期进场。特别是长城汽车、风帆工业园两个投资近200亿元的特大项目落户后,所需的征迁占资金超过6亿元。为破解资金压力,该县争取省财政厅借款1亿元、争取保定市财政局借款3000万元,并通过融资平台争取贷款4亿元。征地补偿资金及时到位保证了长城、风帆两大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调结构,产业升级转方式
落实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徐水县推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着力点。基于优化全县产业布局的考量,该县因势利导,将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产业布局结合起来,利用财政杠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谱写出强劲的发展“交响曲”。
索具、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石油物探装备是徐水县四大主导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为此,去年,该县财政支持四大主导产业资金达1.24亿元,助推其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中重点监测企业纳税超过3.6亿元,是2005年纳税额的5倍多。巨力集团从单一索具公司,发展成为纳税2.01亿元,涉足新能源、房地产、影视传媒等多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成功上市。
物资再生回收是徐水县的传统行业,过去受政策限制,一直在外地经营纳税。该县采取政府拨付专项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政策、取得金融机构支持等举措,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发展,使这一传统行业转变为新的税收增长点。去年,仅天津钢管徐水炉料公司纳税就达5700万元,成为全省废钢行业的龙头。
夯基础,特色农业带民富
作为农业大县,徐水县把加快农业发展作为民生财政之根本。
该县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1.87亿元,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争取农业、水利专项资金9370万元,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去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40.55万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蔬菜、畜牧、林果是徐水县农业三大产业,该县以培育壮大三大产业为重点,全力把规模做大、特色做浓、品牌做响、优势做强。去年,争取国家、省农业项目资金和本级资金捆绑使用,共投入1.5亿元,支持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产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县设施蔬菜达7万亩,形成了西红柿、黄瓜、芦笋、草莓等多个规模种植基地,县级安排2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专项支持蔬菜标准化生产。
通过财政杠杆,撬动特色农业发展。在畜牧养殖上,落实奶牛保费补贴和养殖场沼气项目补贴400万元,建成了40个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和7个规模化养殖场,奶牛存栏3.7万头,生猪存栏46万头、出栏61万头。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农业订单、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该县落实农业企业项目建设资金945万元,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4家,比2005年增长8家,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