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晚报》4月6日19版 本报记者 金丽 通讯员 常新社
无论城乡,对精神生活的索求是一样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和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农村居民与书的距离似乎更远。据调查,农村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如果不包括小孩的课本,人均0.1册书/年,也就是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
正是为了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到2012年,全国每个行政村都要建立一个“农家书屋”。
目前,我市行政区划内有6233个行政村,近年已建农家书屋2064家。
丰富业余生活,补充农技知识,“农家书屋”已经在冀中沃野上开始发光。
书中自有闲情致
3月28日上午,徐水县陈庄村委会二楼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里,40岁的村民陈志茹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中老年保健》。她说:“自从村里建了农家书屋,我和家人、邻居常常来这里学知识、学技术、看世界。”
陈志茹的家离村委会不远,步行大概5分钟。去年的一天来村委会交水电费,她偶然间发现了这个可以免费看书、借书的好地方。如今她不仅自己来借阅,还鼓励儿子,拉上同伴一起来农家书屋。陈志茹说:“儿子上初二,每周回来我都带他来这里看看书,最近他还借走《鲁迅》、《大话西游》带去学校看。以前要想看书只能坐车去县城,现在这里不光能看,能借,不用花钱能看到这么多书,真是太方便了。”
农家书屋给村民带来的好处已经显而易见,许多村民从不愿看书、不喜欢看书转变为抽空看书、找书看。陈庄村委会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生玉荣说:“农家书屋是去年建成投入使用的,目前在册图书有1578册,分为政经类、科技类、生活类、文化教育类、少儿类、音像类6大类。一楼还开辟了一间同样40平米左右的阅览室,里面有最新的期刊、报纸。”
村支书李小贵说:“全村4200人,不少村民做钢铁生意和在本地打工,村民生活基本还算富裕,所以更迫切需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村里的农家书屋自去年成立以来,接待了不少村民。村民一般中午和晚上来看书、借书,有的家庭妇女也常常白天来,一看就是半天。我们定期通过村委会的高音喇叭广播宣传农家书屋,还邀请村小学的老师带着学生来参观。通过学生,把村里有了农家书屋的好事传递给各家各户。”
李小贵还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村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而且还改变了大家的思想和生活观念。如今玩麻将、打扑克、喝酒打架的人少了,看书学习科技、交流沟通的人多了。”
记者从徐水县文广新局获悉,该县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从2008年开始的,一共计划在304个村建设农家书屋,现在已有102个村顺利建成,今年4月份完成100个村。
“让村民普遍有书看的愿望指日可待了。”相关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