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1月24日 A1版头条 本报记者 赵丰民 杨颖 通讯员 王新平
师昌绪的堂侄媳妇指着正中的一间说,老人当年就出生在这里,这屋子40多年前翻修过。本报记者 翟志刚 摄
师昌绪在办公室(资料图片)
1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誉为“中国高温合金之父”的师昌绪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这位91岁的徐水籍老人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鲜红的获奖证书时,全场掌声雷动。
师昌绪老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生在徐水县大营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近日,记者分别在师昌绪的老家徐水县大营村和保定市区,走访了师老出生时的老宅及部分亲人,追寻着师老的成长足迹和故乡情怀。
出自书香门第大家族
1月23日上午,记者走进比邻107国道的大营村,得知记者来意,许多村民纷纷翘起大拇指。“老人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们都非常激动,他虽然回家很少,但从电视上看到,还是觉得特别亲切、骄傲!”一位村民说。
村支书李志明兴奋地说:“师昌绪老人获奖,在我们村及周围村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不仅是他们家族的光荣,更是我们村的荣耀。”他领着记者去师昌绪家的旧宅看看,通过一条狭长的南北向胡同,来到了九十多年前师昌绪出生的地方。由于老人很少回家,就把属于自己的房子交给堂侄师兆仁一家照看使用。
小院内是一排北房,北房前有两棵大槐树,院子东面一段依稀尚存的青砖墙,仍然透露出往日的气息。师昌绪的堂侄媳妇指着正中的一间说:“老人当年就出生在这里,这屋子40多年前翻修过。”
目前,仍然在大营村居住的师老的近亲,只有他的堂侄师兆仁一家。与他关系更近一些的十弟(堂弟)师昌泉,已定居于保定市区。
在师昌绪的十弟师昌泉家里,已84岁高龄的老人拿着《大营村师氏家谱》回忆往事。家谱详述了师家从山西迁徙河北的经历,记录着这个书香门第八代两百多年的兴衰。
据介绍,师姓是大营村的两大姓氏之一。目前,全村700多户,四分之一姓师。师昌绪的父辈共有6个亲弟兄,其中堂侄师兆仁的爷爷排行老大,师昌绪的父亲排行老二,师昌泉的父亲排行老六。6个亲兄弟分别娶妻生子,到了师昌绪这一辈,堂兄弟共有12人,按照大排行,师兆仁的父亲排行老四,师昌绪和师昌泉分别排行老七和老十。而师昌绪的亲弟兄共有三个,师昌绪排行老二。
读书用功绰号“老院子”
师昌泉回忆,他和师昌绪小的时候,这个大家庭曾多达40多口人。
师昌绪的父亲师克和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业,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勤劳善良。由于家族大,众口难调,师昌绪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从小就学会了忍耐和礼让,逐渐养成坚忍、温和、宽以待人的性格。
师昌绪小时候,虽然其父亲教书,但大营村却没有一所小学,师昌绪只能到邻村荆塘铺小学就读。这所小学距离师昌绪的家大概有两三里的路程。他每天早晨去,中午回来吃饭,吃完午饭再去上学。
那时候,师昌绪并不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们背下一篇文章,结果师昌绪因为背不出来被罚站。虽然天资平平,但师昌绪从小就喜欢读书,也非常用功,经常搬个小板凳独自躲到家中僻静的小院子读书,一呆就是一天。兄弟们玩耍的事他一概不参与,就是过年都不出去玩,把时间全部用在了读书上,简直就是个“书呆子”,他也因此被家人戏谑地送了个“老院子”的绰号。
1929年,师昌绪自荆塘铺小学转入徐水县第一高小读书。“勤勉用功最后帮助七哥成就了大事。”师昌泉老人说。
从徐水县第一高小毕业后,师昌绪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即河北保定第二师范)。由于当时老师的社会地位高,每月能够挣到30块大洋,师昌绪的理想曾是当一名高小老师,养家糊口。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了北平,熊熊战火越烧越近,师氏一家举家南迁,17岁的师昌绪到了当时的抗战后方河南郑州,继续学业。后来,他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
回老宅百感交集
师昌绪把一生的辛劳献给了自己挚爱的祖国。他从17岁离开徐水至今,已经有74个年头,老家的亲人回忆,他回过两次故土。
今年60岁的师兆仁介绍说,七叔第一次回老家是在1958年。当时七叔回来,并没有和村里的亲人见面。这个消息是在七叔返回北京后,北京的一个哥哥辗转告诉自己和父亲的。
第二次是2006年秋收后的一个上午,师兆仁突然被人接到了徐水县城。原来,当地一家企业因为技术需要,特意将师昌绪请回徐水。中午大家一起吃完饭,师兆仁陪着七叔师昌绪夫妇回到了阔别70年的老家大营村。在自己出生的院子里,师昌绪百感交集,看得很仔细,话语却不多。当时院子里堆满了刚收的玉米,七婶郭蕴宜非常喜欢。她抱起几个,兴奋地拉着师昌绪和师兆仁一家合影留念。
师昌绪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荣誉和地位为家乡的亲人谋私利。师兆仁在保定一所学校已经干了20多年季节工,每年冬季取暖期到学校烧锅炉。
师昌绪老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事,在徐水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营村所在乡留村乡宣传委员张权表示,要向全乡村民,特别是向学生们宣传师老的事迹,让孩子们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记者从徐水县县委宣传部获悉,徐水县委县政府正准备派专人赴北京,代表徐水人民去给老人家拜年,欢迎老人家在有生之年回家乡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