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河北省政府网 | 保定市政府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走进徐水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专题专栏

交流互动

农业安全食品生产的新课题
发表时间:2010/12/18 点击次数:0


农业安全食品生产的新课题
――从徐水“原生态”玉米销售看生态农业发展的配套机制

河北经济日报 12月18日2版     □本报记者 王渊 张铭贤 通讯员 杨学惠 王新平


  12月6日,徐水县东釜山乡东街村的勾树敏家异常热闹,远道而来的几位顾客特意来她家购买了100公斤玉米糁。“这玉米比一般玉米色黄,熬出来的粥好喝,很好吃,这次来多买点。”前来购买玉米糁的乔淑霞说。

  现年55岁的勾树敏瞄上有机玉米种植源于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今年5月中旬,她种植了17亩“原生态”玉米,从选种、种植全部按照有机标准――不用药物泡种浸种,底肥全部是鸡粪、羊粪等有机肥料,追肥用的是价格不菲的芝麻酱下脚料,全部采用人工锄草。为了让玉米营养高、吃起来口感好,她还特意晚收,比普通玉米的生长期多出50来天。 

  就在一个月前,勾树敏还为自己满院子“原生态”玉米销不出去“上火”呢:普通玉米价格为每斤0.9元左右,自己辛苦种出的“原生态”玉米只能卖到1.15元每斤。    

  “现在不发愁了,县里有几家单位计划订购,北京一家商贸公司也打来电话,希望能合作使这种玉米糁进超市。这些玉米说话间就处理清了。这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只要是好东西总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每斤比市场价高2元,还供不应求。”勾树敏17亩“原生态”玉米的俏销,在附近村庄里引起不小的震动。一些乡亲为勾树敏高兴的同时,也看准了这一商机,纷纷表示明年也种植“原生态”玉米。釜山绿泉合作社社员勾玉花说:“我家有11亩多地,明年全部种这种玉米。”旁边几位社员也都说:“真要打进超市了明年我们都种。”

  从种到收算下来,勾树敏为了让消费者吃到放心玉米,真舍得下本钱:仅有机肥、芝麻酱和人工锄草每亩就比普通玉米多投入近200元。同时,为了保证玉米糁的加工质量,勾树敏还雇人手工剥粒,剔除干瘪瘦小的。在加工成糁之前,还先用清水过一遍。为推广自己的“原生态”农产品,勾树敏牵头成立了釜山绿泉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申请了“釜源”产品商标。下一步,她计划除继续种植“原生态”玉米外,明年再种植一些“原生态”的芝麻、红小豆、花生等。

  不用药物浸种,生长过程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地里长了草人工耪……勾树敏这些让玉米“回归”近乎原始生长状态的做法,着实让人“吃着踏实”;但同时,手工劳作也使玉米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强度增大,这又在安全食品的生产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生态农业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是一个亟盼解决的新课题。

  省农业厅专家表示:“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但培育和健全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运作机制仍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开展多元化的营销,避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造成农民种植风险;另一方面应从降低生产成本入手,发挥行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组织作用,建立收购、加工、销售网络,稳步合理扩大生产规模,防止盲目扩张带来的市场饱和效益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