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日保定日报 A1版 作者 王新平
盛夏,徐水县发展的节奏和火热的季节交织着,构成了激扬奋进的旋律。该县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对“三星一淀”实施按区管理的机遇,加快“卫星城”建设步伐,打造极具支撑力的功能分区。
立足优势,因地制宜,搭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宽广舞台”; 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力度,铸就经济发展的“钢铁脊梁”;做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农业,夯实城镇化发展的“坚固基石”…… 新认识、新起点、新思路,徐水县一系列落实市委、市政府的举措,正在变成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创新思路谋跨越
“徐水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必须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结合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谋求实现新跨越,成为‘大保定’发展格局中极具支撑力的一个功能分区。”县委书记王林的分析十分中肯。
我市实施“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战略,地处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位置,有着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的徐水,以强烈紧迫感和责任感乘势而上,确定了一系列发展新思路:建设机械制造和清洁能源、农副产品和旅游休闲、现代物流“三大基地”;建设县城工业园区和保定・中国电谷(大王店)产业园区“两大园区”;发展壮大索具、汽车零部件、石油物探装备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做优做强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优质林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促使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新起点上绘蓝图,徐水县找到促进“卫星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以新理念新举措主动接受辐射和带动,以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做强做好承载中心城市发展的“一极”。
建设园区搭平台
炎炎夏日,徐水项目之花在产业园区中尽情绽放:“今明后”年产2.44万吨乳品水果颗粒加工项目全面开工,总投资达2.29亿元;总投资3亿元的森博沃特种材料生产项目9月完成试生产;总投资6.83亿元、年产20万吨钢丝绳项目建设进入后期……
园区是承载项目建设的平台,只有搭建好这个平台,才能引来大项目、好项目。该县以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吸引产业聚集、积蓄发展后劲为目的,规划建设了“两大园区”。
园区是承载项目建设的平台,只有搭建好这个平台,才能引来大项目、好项目。该县以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吸引产业聚集、积蓄发展后劲为目的,规划建设了“两大园区”。
一个是保定・中国电谷(大王店)产业园区。该县审视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承接辐射,以西部大王店为中心,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园区将产业定位在发展光电、风电、机电设备制造、新型储能设备、先进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一批投资过亿的超大项目已落户开工建设。县长李保森介绍,今年园区还要完成28平方公里的规划环评和“一纵一横”两条园区道路的规划建设,吸引更多项目入园。现在已出现多个项目“打捆”进入的可喜局面。
另一个是县城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分为A区和B区,已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A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产业定位在索具、石油物探装备、毛纺涂料等核心产业。目前入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9家,去年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利税6.4亿元。B区为汽车工业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产业定位在汽车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截至5月底,全县新上和续建投资亿元以上生产性项目25个,总投资74.8亿元;新上基础设施项目16个,总投资8.13亿元。
城乡统筹共发展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徐水县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做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农业,走城乡共同繁荣的新路。
该县已经形成了索具、汽车零部件、石油物探装备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去年索具产业年产值达到26亿元,石油物探装备产值达到12亿元,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7亿元。农业上有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优质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南牧、北菜、西林果”的发展格局。目前,蔬菜面积达到15.7万亩,优质林果面积达到6.2万亩,以奶牛、生猪、肉蛋鸡为主的畜牧养殖年销售收入达到6.1亿元。今年初,新希望生猪养殖项目奠基,总投资2.25亿元,该项目年出栏生猪可达30万头。
在紧锣密鼓进行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县加快城镇化进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今年6月,漕河镇南庞村进行了新民居建设项目奠基,投资3100万元开展一期新型公寓建设,建成后迎来首批320户村民入住。此外,该县还将建成此类新民居试点村5个,建设文明生态村35个。
一系列有力举措,为徐水这颗保定“卫星”城增光添彩,促进了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上半年,该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16亿元,占全年任务的55.7%,同比增长16.2%,增幅在保定市同类县中位居第一。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亿元,占全年任务的60.1%,同比增长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