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群众直接感受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徐水县委提出的要求,平实中蕴含哲理,朴实中见真情。党员干部们带着感情和责任,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技术、送服务系列帮扶活动,唱响了一首首“亲民爱民为民”、“帮民富解民忧”的动人歌曲。
岗位送到家门口
“这个岗位是我和全家的救命岗。真心感谢粮食局对我的帮扶。”4月12日,志信粮贸有限公司职工李劲松提起目前的工作,高兴得流出了热泪。
李劲松曾是徐水县原漕河粮库职工,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后下岗。为了生活,李劲松和下岗的妻子摆过地摊,蒸过馒头,每月所挣的钱除供养上学的孩子之外,几乎没有剩余。如何尽早改变李劲松的生活现状是他的娘家人――粮食局时刻都关注的内容。今年3月初,粮食局领导在志信粮贸有限公司调研时了解到,该公司因业务拓展,急需一批质检、仓储和保管人员,但这样的技术人员一时又不好找。这个消息让粮食局领导心里一动,他们按照特困职工优先的原则,立即找到李劲松。而此时的李劲松也正为生计苦恼。凭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业务素质,李劲松很快就竞争上岗,并迅速成为企业骨干。
如今,李劲松在新岗位上工作已经有一个多月,每月工资加上奖金足以维持全家生活。“粮食局把岗位送到我家,表现的不仅仅是爱心,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就凭这,咱工作一刻也不能懒散马虎。”今年以来,粮食局就为像李劲松一样的下岗人员联系就业岗位35个。
技术帮到紧要时
4月13日一大早,漕河镇空城村“菇”老板李克学的双孢菇大棚里就热闹起来。县科技局局长崔志娅带着技术人员就前些天的技术帮扶效果进行回访。
“崔局长,您可帮了我的大忙。现在一个棚出鲜菇达到3000多公斤,每公斤能卖到8元钱,年初的投入已经收回,以后就光等着数钱了。”见到崔志娅,李克学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
李克学与“菇”结缘始于2007年上半年。当时他在网上了解到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非常赚钱,于是想从事这一行业。但对于技术他又是个门外汉。在镇里的帮助下,他找到了科技局,立即得到支持。之后,崔志娅多次帮他跑技术、跑销路、争取资金支持。2007年10月,李克学就建起了面积达3万平米的70个大棚,当年就见到效益。从此,科技局一直把李克学作为重点联系户给予大力帮扶,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科技局彻底帮他解决了造价高、技术依赖性强两大难题。
“去年种双孢菇的原料是牛粪加稻草,每年光进口稻草和人工费用就得17万元,另外我自个儿不会制种,每年还得多花6万块从外地引进。”今年年初,崔志娅得知这一情况,立即组织协调专业技术人员搞科技攻关,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研究出制种以及用当地富有的玉米芯加上牛粪做原料种植双孢菇等关键技术,仅这两项年可增收节支25万多元。
“技术帮到紧要时”。有了科技局的技术扶持,李克学发展双孢菇种植的劲头儿越来越足。目前,他又有了再建3万平米菇棚的打算,准备今年下半年开工。
实事办到心坎上
“我们今后再也不用为庄稼运输难和浇水难发愁了。”提起今年3月份的机耕路建设和防渗漏管道建设工程,崔庄镇大辛庄村、茂山卫等地的老百姓笑意盈盈。
浇地难、庄稼运输难曾是影响崔庄镇大辛庄、茂山卫、郝王庄、水磨头、小康庄等5个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两大障碍。有的机耕路年久失修,排水不畅,一到雨天,农民的庄稼非常难运出去;因为没有防渗管道,农民浇地时地下水渗漏现象严重,浇一回水往往多花很多冤枉钱,这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为了彻底解决这两大难题,农业局和当地政府一直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资金支持,并成功将这一惠民利民项目于今年3月底前全部落实。项目完工当天,受益村民自发扭起秧歌,拉鞭放炮表示庆祝。
“这项工程解决了崔庄镇1.5万亩耕地的浇水难题,受益农户达3000多户。新修的29280米机耕路也成了民心路。照我说,把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多为群众谋福祉,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该县农业局局长唐继永如是说。
岗位送到家门口
“这个岗位是我和全家的救命岗。真心感谢粮食局对我的帮扶。”4月12日,志信粮贸有限公司职工李劲松提起目前的工作,高兴得流出了热泪。
李劲松曾是徐水县原漕河粮库职工,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后下岗。为了生活,李劲松和下岗的妻子摆过地摊,蒸过馒头,每月所挣的钱除供养上学的孩子之外,几乎没有剩余。如何尽早改变李劲松的生活现状是他的娘家人――粮食局时刻都关注的内容。今年3月初,粮食局领导在志信粮贸有限公司调研时了解到,该公司因业务拓展,急需一批质检、仓储和保管人员,但这样的技术人员一时又不好找。这个消息让粮食局领导心里一动,他们按照特困职工优先的原则,立即找到李劲松。而此时的李劲松也正为生计苦恼。凭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业务素质,李劲松很快就竞争上岗,并迅速成为企业骨干。
如今,李劲松在新岗位上工作已经有一个多月,每月工资加上奖金足以维持全家生活。“粮食局把岗位送到我家,表现的不仅仅是爱心,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就凭这,咱工作一刻也不能懒散马虎。”今年以来,粮食局就为像李劲松一样的下岗人员联系就业岗位35个。
技术帮到紧要时
4月13日一大早,漕河镇空城村“菇”老板李克学的双孢菇大棚里就热闹起来。县科技局局长崔志娅带着技术人员就前些天的技术帮扶效果进行回访。
“崔局长,您可帮了我的大忙。现在一个棚出鲜菇达到3000多公斤,每公斤能卖到8元钱,年初的投入已经收回,以后就光等着数钱了。”见到崔志娅,李克学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
李克学与“菇”结缘始于2007年上半年。当时他在网上了解到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非常赚钱,于是想从事这一行业。但对于技术他又是个门外汉。在镇里的帮助下,他找到了科技局,立即得到支持。之后,崔志娅多次帮他跑技术、跑销路、争取资金支持。2007年10月,李克学就建起了面积达3万平米的70个大棚,当年就见到效益。从此,科技局一直把李克学作为重点联系户给予大力帮扶,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科技局彻底帮他解决了造价高、技术依赖性强两大难题。
“去年种双孢菇的原料是牛粪加稻草,每年光进口稻草和人工费用就得17万元,另外我自个儿不会制种,每年还得多花6万块从外地引进。”今年年初,崔志娅得知这一情况,立即组织协调专业技术人员搞科技攻关,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研究出制种以及用当地富有的玉米芯加上牛粪做原料种植双孢菇等关键技术,仅这两项年可增收节支25万多元。
“技术帮到紧要时”。有了科技局的技术扶持,李克学发展双孢菇种植的劲头儿越来越足。目前,他又有了再建3万平米菇棚的打算,准备今年下半年开工。
实事办到心坎上
“我们今后再也不用为庄稼运输难和浇水难发愁了。”提起今年3月份的机耕路建设和防渗漏管道建设工程,崔庄镇大辛庄村、茂山卫等地的老百姓笑意盈盈。
浇地难、庄稼运输难曾是影响崔庄镇大辛庄、茂山卫、郝王庄、水磨头、小康庄等5个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两大障碍。有的机耕路年久失修,排水不畅,一到雨天,农民的庄稼非常难运出去;因为没有防渗管道,农民浇地时地下水渗漏现象严重,浇一回水往往多花很多冤枉钱,这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为了彻底解决这两大难题,农业局和当地政府一直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资金支持,并成功将这一惠民利民项目于今年3月底前全部落实。项目完工当天,受益村民自发扭起秧歌,拉鞭放炮表示庆祝。
“这项工程解决了崔庄镇1.5万亩耕地的浇水难题,受益农户达3000多户。新修的29280米机耕路也成了民心路。照我说,把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多为群众谋福祉,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该县农业局局长唐继永如是说。
常新社 商志伟
《保定日报》4月19日 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