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城区办、开发区管委会、区直各部门:
《保定市徐水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保定市徐水区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日
保定市徐水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冀政字〔2022〕37号)和《保定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保政函〔2023〕5号),加快推进我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气象保障服务徐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的徐水场景提供坚实的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开放协同的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普惠精细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智慧精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规范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监测系统更加精密,预报系统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气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
二、发展重点
(一)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1.加快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聚焦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数值预报、气象信息等气象事业发展的“四根支柱”,开展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应用、重大天气精细化预报、雷达产品释用、强对流天气短时预警、农业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等方面的研究,鼓励跨部门、跨行业开展气象科技联合攻关。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气象科研的融合应用。〔责任单位:气象局〕
2.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加大气象高层次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荐气象人才纳入省、市、区各类人才专项计划、人才工程(项目),深化与上级气象业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的多领域交流和合作,鼓励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落实人才奖励和激励政策。将气象人才培养纳入全区人才队伍建设,对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给予支持。多措并举优化气象干部队伍结构。〔责任单位:气象局、区委组织部、人社局等单位〕
(二)强化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3.建设精密监测系统。推进智能化观测设备应用,优化气象监测站网布局,在地质灾害、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易发区及防灾重点区域科学加密气象监测设备,建成覆盖全区智能精准的立体气象监测网。加强气象卫星遥感和雷达应用,强化短时临近天气预警能力。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提升气象资料获取及共享能力。加强部门协作,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做好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审批事项。〔责任单位:气象局、住建局、自规分局等单位〕
4.发展精准预报技术。建成从分钟到月的预报服务体系,形成“10天展望、5天预测、3天预报、6小时精准预报、3小时预警、10分钟实况更新”的机制。聚焦山区等重点地域、短时强降水等重大天气过程,提高气象预报智能化水平。加强智能网格天气预报应用,实施精准预报服务,实现落区精准到乡镇(街道)。健全强对流和极端天气应对分析评估和复盘总结机制。〔责任单位:气象局、应急管理局等单位〕
5.加强精细气象服务。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开展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发展需求自动感知、产品自动生成、信息精准推送的智慧化气象服务,有机融入决策指挥、调度管理平台和智能生活终端。加强与各类服务主体的互动,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支撑重大工程、重大活动开展。〔责任单位:气象局、工信局等单位〕
6.加强装备保障能力。完善升级迭代及运行维护机制,逐步升级现有自动气象观测站,提升气象装备储备能力,全方位保障各类气象监测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山区乡镇的气象基础能力建设。配备气象应急监测设备,提升移动观测能力和现场气象服务能力。〔责任单位:气象局〕
7.强化信息化水平。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提升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各部门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加强跨部门气象数据获取、存储、汇交和使用,提高气象数据应用服务能力。升级迭代气象计算机系统,优化通信网络,提升数据处理和信息传输能力。提升气象政务办公信息化水平。〔责任单位:气象局、工信局等单位〕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8.强化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健全分灾种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支撑能力。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应用,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及时性和精准度。〔责任单位:气象局、应急管理局、水利局、自规分局、综合执法局等单位〕
9.强化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推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的落地应用。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联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的隐患排查,提升重点区域和敏感行业防御水平和承灾能力。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制度,推动5G、小区广播等技术在预警信息发布中的应用。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安全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和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建立气象“大科普”工作格局,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提高公众气象灾害应对能力。〔责任单位:气象局、应急管理局、水利局、自规分局、综合执法局等单位〕
10.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引进安全高效新型作业装备。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方面的作业力度。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联合监管,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防体系建设。〔责任单位:气象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分局、水利局、公安分局、应急管理局等单位〕
11.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发挥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作用。深化气象防灾减灾“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标准化建设,完善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多部门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要建立重大气象灾害自动停工、停课、停业机制。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推进和完善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险保障。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责任单位:气象局、应急管理局、教体局、住建局、文广旅局、交通分局、发改局等单位〕
(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12.提升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围绕粮食生产、种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展全链条气象服务。加强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做好病虫害防治气象保障服务,开展特色农业分区、分作物、分季节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和气候评价,助力精品农业科学生产和风险防范。发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探索“气象+农业+保险”新模式。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责任单位:气象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
13.提升“气象+”赋能行业发展能力。保障能源安全,提升电力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开展光伏、风能发电等气象服务。保障道路通畅,发展交通气象服务、物流气象服务。实现危化行业雷电防御服务全覆盖。开展“一企一策”气象服务需求分析,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全链条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促进和规范气象产业有序发展,激发气象市场主体活力。〔责任单位:气象局、交通分局、供电公司等单位〕
(五)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14.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供给。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依托智能生活终端,开展覆盖百姓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等多元需求,发展自动感知、按需推送、在线互动、情景体验等智慧气象服务,打造个性化、定制式、场景化的“专属气象台”。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增强社会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全覆盖。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出行安全气象服务供给。提高健康气象风险预测预警能力,提升全民健身气象服务水平。〔责任单位:气象局、文广旅局等单位〕
15.强化城乡气象服务供给。积极参与“数字徐水”建设,将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城市数据大脑和网格治理体系,强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网络、交通运输等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增强重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责任单位:气象局、工信局、应急管理局、住建局、综合执法局、交通分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
16.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健全重污染天气数据共享、预测会商、信息发布机制,做好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助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多源遥感技术在生态监测领域的应用,优化定量化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技术体系。分析评价立体气候资源,开展气候舒适度、负氧离子、花期、空气清新度、气象景观、宜居指数等技术指标研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 针对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开展气候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打造气象公园、天然氧吧、气候宜居地等气候生态品牌。〔责任单位:气象局、生态环境分局等单位〕
三、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沟通合作,着力解决影响制约我区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气象规范性文件制修订,强化气象标准化应用。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气象设施,实施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统一发布制度,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
(三)加强投入保障。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建立健全稳定的气象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统筹做好资金、项目、用地等保障,按照国家和省、市、区政策规定落实气象职工有关经费。在全区科技计划实施中支持气象领域科学研究和科研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政策解读:保定市徐水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保定市徐水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 发展方案的通知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