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徐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Ο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万紫千红满园春
――徐水区喜获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几点做法
2011年10月,徐水区向市政府和省政府郑重承诺:率先在全市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由此,徐水区立足“投入均衡、就学均衡、师资均衡、管理均衡、质量均衡”,打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攻坚战”。2015年11月20日,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
一、舍得投入,优质学校遍布城乡
(一)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实施教育经费预算单列,设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财政资金专户,成立教育财政支付分中心,实行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的及时规范、安全有效。2011年以来,共计投入各级教育资金4.51亿元,实施“校安改造、装备升级、信息化提升、宿舍餐厅建设、塑胶操场建设”等五项工程,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学校建设项目48个,总建筑面积达12.14万平方米。实施教育装备升级工程,创建标准化学校,装备高标准专用教室。实施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推进信息技术更新改造和 “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光纤入校,信息技术课单人单机、教师办公人手一机,在城乡三所学校装备“乐教乐学”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宿舍餐厅建设工程,为山区和偏远农村学校建成学生宿舍楼12栋、餐厅19座。实施塑胶操场建设工程,建设塑胶操场10个。
二、就学均等,每个孩子公平就学
(一)公平入学机会。严格落实“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按照“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为主”的原则,合理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或者同住子女入学。加快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将3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指标按85%的比例分解到各初中学校,高出省定标准5个百分点。通过改建扩建、整合资源,合理分流,实施“阳光招生、阳光分班”,有效遏制了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
(二)扶持弱势群众。以城镇特困职工、城镇低保户、农村贫困户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重点救助对象,通过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学校帮扶、寄宿生生活补助、社会救助等渠道进行帮扶,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家庭贫困失学。此外,徐水区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引导残疾儿童到特教学校学习或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6.7%。
三、强化内涵,提升教育“软实力”
(一)创建教育发展联盟。组建18个学校教育发展联盟,把14所初中、40所小学纳入其中,根据不同组合方式,提出不同联盟发展要求和目标,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融通与交流。
(二)探索高效课堂模式。借全省“双有效”课改实验区之势,在所有中小学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打造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课堂,形成了 “三四五六”教学改革基本理念和思路,创立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六环节课堂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三)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严格国家课程要求,开齐课程、上足课时的基础上,每年举办“三个节”:中小学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每个节历时一个月,以“人人参与”为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情趣、读书情趣、审美情趣。
(四)创建一校一品品牌。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步伐,依托地域文化、学校传统、教师资源等,全面开发校本教材,开设特色课程,在提炼学校文化、形成办学风格上打造学校品牌,全区一校一品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四、优化队伍,增强教育发展“内驱力”
(一)建立师资补充长效机制。四年来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聘了教师361人,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问题。同时,解决了1200多名教师的职称工资,设立并实施了农村教师岗位补贴每人每月45―225元,落实乡镇工作人员补贴每人每月200-440元,将班主任津贴和寄宿制学校教师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200―300元。
(二)完善教师支教交流制度。2010年以来,累计选派548名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18名干部在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进行双向交流,促进了全区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学改革的大融通。
(三)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落实“国培计划”,开展骨干教师、班主任培训,重点开展农村学校英语、科学、音体美等薄弱学科培训。邀请魏书生等几十位教育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分批次选派149名校长,到保定市区和先进市县优质学校进行为期6-8周的挂职学习,选派校长到北京、上海、山东等教育发达地区进行“影子培训”,拓宽视野,提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