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徐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Ο一四年七月十九日
抓质量夯基础 重统筹强服务 ――徐水县“四环相扣”筑就教育强县之路
今年以来,徐水县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将迎接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综合督导两项评估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硬件建设抓外延,软件建设抓内涵”的思路,在“质量、基础、统筹、服务”四环相扣做文章,书写“教育强县”徐水路。 一、狠抓办学水平,做好“质量提升”文章。牢固树立质量中心意识,积淀教育发展内涵。一是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在全县中小学推广“双有效”和“三四五六”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优化。今年,在省“双有效”教学课题成果推介发布会上,我县做了典型发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组织全县学校视频互动观摩研讨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徐水小学、安肃镇北上关小学、高林村镇白塔铺小学开展了“乐教乐学”一对一数字化教学项目实验,6月11日,承办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举办的数字化教学观摩会,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和省教育厅副厅长李胜利对徐水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二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新德育内容和载体,在深化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深化了中国梦宣传教育。推进校外教育,1200余名学生在县乡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站发展特长,20000名学生参加了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学生劳动实践覆盖面达到80%以上,成功举办了第7届体育节、第7届读书节、第10届艺术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是提速特色化学校建设。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鼓励引导学校发展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在积淀学校文化、形成办学风格上打造品牌,目前已创建特色项目学校11所,一校一品、生动活泼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四是打造高中教育品牌。注重特色办学,形成了徐水一中、综合高中以文化升学为主、兼顾艺体升学,巩固庄中学以艺体升学为主、兼顾文化升学,职教中心就业率高兼就业层次高的高中教育良性发展格局。高考总评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全县有3名同学拟被清华、北大录取。 二、缩小城乡差距,做好“资源均衡”文章。一是加大投入夯基础。资金投入向农村倾斜,上半年共争取上级建设资金2420万元,目前34个建设项目正在抓紧施工,2个建设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有计划补充中小学仪器、图书和信息技术设备,引资1800万元完成了124所学校教育城域网光纤改造,加快了“三通两平台”建设进程。强化图书馆建设和使用,省一级图书馆学校共计38所。市级标准化学校达到60所,占学校总数的58.3%,居全市前列。二是均衡发展促公平。将重点高中公助生指标的85%分解到初中学校,较去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选拔93名教师到偏远乡镇支教、援教,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实施“联盟校”发展机制,54所学校组成了18个联盟体,实施了捆绑发展,整体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三是扶贫助困惠民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高中阶段教育贫困生生活补助共计169万元,受益学生2382名,确保了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三、发展各类教育,做好“统筹发展”文章。职业教育立足市场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改革,职教中心以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办学水平,投资1800万元的实训楼即将投入使用;两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骨干专业,品牌效应逐渐形成;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训,6名学生、一个团队在省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可,就业率达到96%以上。成人教育强化阵地建设,根据县域产业分布开展多层面成人职业培训,重点实施“助力园区建设”和“家长素质提升”两项培训,深受农民欢迎,半年来参训农民达到18000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四、强化惠民功能,做好“教育服务”文章。一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中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审视定位徐水教育,拓宽发展思路,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工作效能。学习教育阶段,编写学习资料1册,组织集中学习17次,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24人。听取意见阶段,印发征求意见表400份,征集意见建议30条,领导干部入户走访21人次,组织谈心21人次。二是推进教育开放和对外交流。4月份,徐水一中和综合高中被北京理工大学确定为生源基地,6月份,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东方国际交流中心达成初步意向,将在我县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留学合作项目,为学生拓宽了升学途径。三是多措并举强队伍。深化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以“崇德、守纪、敬业、爱生”为主题的师德创建工作,深入学习宣传第二届“乡村好教师”典型事迹;聘请教育改革家、知名校长举办学校管理报告会;选派47名校长、园长,到保定市优质学校挂职锻炼,提高校长治校能力和管理水平。初步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年初招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98名。四是和谐稳定优环境。实行学校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构建了分工明确、管理规范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并坚持每月一次的安全应急演练机制,有效提高了师生逃灾避险能力。投入26.3万元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安装“天眼”监控系统,切实提高了学校防范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