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徐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Ο一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揍响扶贫攻坚曲 谱写幸福新篇章
――我县率先打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攻坚战
我县拥有义联庄乡、东釜山乡、瀑河乡、大王店镇四个山区乡镇,共39个贫困村,涉及人口近5万。消除贫困是贫困群体的迫切需要、事关全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败。根据中央、省、市的要求和安排部署,县委、县政府明确目标、凝心聚力,全面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明确“思路目标”,为扶贫攻坚定调
县委、县政府立足于落实中央、省、市的要求,立足于全县当前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强劲的发展势头,确定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面向西部贫困山区,构建专业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为重点,实行政策倾斜,整合各种资源,加快我县西部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步伐,为实现我县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夯实基础。
总体目标是:2013年到2014年,面向西部山区贫困人群,打开整体联片开发主战场,初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扶贫对象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西部山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2015年到2016年,努力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有学上,有医疗,有房住的总目标。2017年,开展扶贫工作回头看,巩固扶贫成果,努力消除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意外事故返贫现象。
二、坚持“三个原则”,为扶贫攻坚谱曲
(一)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原则。实现脱贫致富,外部帮扶是条件,自身努力是基础,提高素质是关键。一方面,加大对贫困村、困难群众人力、财力、物力帮扶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制约发展的水、电、路、讯、校、医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坚持既“扶贫”又“扶志”,抓好形势教育、思想引导,让群众真正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帮助困难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教育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意识,激发困难群众强烈致富的愿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外因与内因相结合原则。在实施基础建设、选择扶贫项目时,注重搞好科学论证、引导服务工作,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激发群众内在的积极性。同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政府、社会、群众齐参与,整合资源,形成外界帮扶合力。
(三)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原则。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输血”是保障和基础,“造血”是最终落脚点。注意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稳定富裕的长效机制。强化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送知识、送技术、送信息,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沟通,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要素支持,切实抓好帮扶项目的落地,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三、围绕六项工作,为扶贫攻坚聚力
(一)以加快发展为核心。把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放在首位,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方面,进一步坚定大发展、快发展的信心,广泛宣传全县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态势,增强广大群众的发展信心、发展意识,调动投身发展,切实摆脱贫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进一步认识全县加快发展所面临的良好机遇,特别是随着保北新城建设、大王店园区的发展,对西部山区乡镇、村群众产生的强烈辐射带动作用,主动抓住机遇,在三产服务、务工就业等方面,主动对接,承纳带动,最终实现自身发展。
(二)以促农增收为目标。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是扶贫开发工作效果的重要体现。要紧紧瞄准贫困群体,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使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要全面实施“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发展战略,切实发挥好各村、困难群众的自身优势和特长,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多措施促进农民增收。要抓好劳务培训,组织好劳务输出,特别要结合全县园区、项目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为企业输送劳力,以务工促增收。
(三)以基层组织为基础。要切实选好基层组织带头人,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发挥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班子的带动作用。要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大力培养能够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干部,培养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让优秀党员在支部中“唱主角”,让致富能手在班子里“挑大梁”。要积极探索在优秀青年、致富能人及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不断改善农村基层的党员队伍结构。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干部下基层活动,扎实做好“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经常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排忧解难,确保帮扶实效。
(四)以科学规划为关键。扶贫规划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一要坚持前瞻性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近、中、远期规划相结合,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二要坚持高标准规划。各乡镇、村在制定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过程中,既要立足当前实际,又要坚持高起点、高站位,各贫困村扶贫规划目标,不得低于全县在全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三要坚持多规衔接。把贫困村的扶贫开发规划,与全县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机衔接,积极融入全县总体发展,相互协调,统筹发展。
(五)以结构调整为重点。要结合各乡镇、村的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抓住特色和效益两个关键,推进资源就地就近转化、提高附加值,加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要切实加大西部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进贫困村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为荒山开发创造有利条件。二要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改善田间便道条件,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三要加强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引导,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抓好林业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山区工程造林任务,做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源涵养等工程项目的后续管理,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做好经济树木的品种引进改良、病虫防治工作,努力增加贫困群众的林业经济收入。
(六)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央专门出台财税支持、投资倾斜、金融服务、产业扶持等8个方面的重大政策。机遇是普惠的,政策是平等的,大家都能享受到阳光雨露,谁能够抢占先机,发挥最大效应,关键要看把握的能力和水平。各单位特别是各职能部门,要吃透中央和省、市的政策精神,准确把握政策的方向和支持重点,抓紧谋划项目和落实措施,及时和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对接,把谋划项目作为考验工作水平、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真正把支持政策转化为项目投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扶贫开发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