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深度导读
漕河镇是徐水县的奶牛养殖大镇,在去年三鹿奶粉事件冲击后,该镇奶牛业没有出现动荡,养殖数量不降反增,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全镇奶牛存栏达1.3万头,比去年增加了1600头,所产鲜奶主要销售给蒙牛、伊利、新希望等全国知名奶制品加工企业。
没有发生大规模倒奶、杀牛事件,奶牛养殖户没有因此失去从业信心反而追加投入,该镇又规划新建了10个养殖小区,其中实际存栏千头以上高标准养殖小区7个,吸引得镇外、县外的奶牛纷纷进驻。针对这一可喜势头,记者深入养殖场、农户家中进行了调查。
政府帮扶渡难关
引导农户在逆境中求突破
洁白的房屋,开阔的场地,数千头牛正悠闲地吃草……走进徐水县永昌奶牛合作社养殖小区,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该养殖小区去年9月开建,从规划、设计到挤奶设备都按农业部的奶牛养殖要求做,力求高标准,能同时给72头奶牛挤奶的挤奶厅是目前全县最大的,每天大约挤奶13吨左右,全部销往新希望集团。
据悉,这个养殖小区从立项到建成运营仅仅用了5个月,还是在三鹿奶粉事件刚刚发生之后,总投资达1300多万元。是怎样的定心丸,促使奶牛养殖大户在风口浪尖上敢于大手笔投入?这当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科学引导。
徐水是养牛大县,全县奶牛存栏达3.3万多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之后,当务之急是稳定民心、尽量减少农民损失,以确保全县奶牛养殖业渡过难关。
“困难时期,老百姓最需要政府的帮扶和引导,”该县县委常委、主管农业副县长潘智勇深切地说,“首先是精神上鼓励,其次是政策上大力扶持,更重要的是汲取教训,引导广大养殖户在逆境中寻求突破。”
为此,该县出台了“一带三包一帮扶”政策,即党员带头,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实施帮扶。共有750名乡镇、部门干部进驻255个奶牛养殖村、3000多养殖户家中,讲政策、谈思路。每个包户干部都要将调查了解牛奶销售情况,以及所包户的基本情况、主要困难、帮扶措施等内容填写在工作日志上。同时,各级财政筹措共计686万元奶牛补贴,及时发放到养殖户手中。
该县认真贯彻省里关于集约化养殖的有关政策,从保证用地需求及配套资金到帮助协调金融贷款,从加强养殖技术人员培训到强化免疫等前瞻性服务,并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支持养殖小区和托牛所在散养奶牛较多的村新建多个标准收奶大厅,由厂家负责质量监督;为鲜奶运输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做到不查不扣,收费站则免收过路费;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与保定天香、望都蒙牛、北京伊利取得联系,为鲜奶销售开辟新途径等……
“要让农户们从心底里感到,搞奶牛养殖政治上光荣、经济上有基本保证、技术上有依靠、发展上有信心。”潘智勇坚定地说,“因为我们相信:三鹿事件只是‘插曲’,震痛是必然的,奶业市场需求旺盛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消费者的消费理性终会回归;从中央到地方如此重视,群策群力,市场环境一定会好转。这一年来,特别是今年10月份以来奶价回升,证明当初的这些分析和判断都是正确的。同时,可将坏事变好事,借机整顿业态,引导农户由‘小、散、低’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转变。事实已证明这是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加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经济收入的必由之路。”
千帆出海合力强
走规模集约标准化养殖之路
众所周知,三鹿奶粉事件的中心是“奶质”,出问题的奶基本是收奶站的散奶。而漕河镇的奶牛多一半养殖在托牛所或养殖小区中,当时7个养殖小区存栏约7000头,由于管理严格,鲜奶奶质好、信誉高,与伊利、蒙牛等奶业巨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求合同关系。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正是养殖小区成了奶农的避风港,没有出现鲜奶因为拒收而被迫倒掉的尴尬,奶款能按时支付给养殖户,利益没有受到损失,因此全镇的奶牛养殖业没有出现大的震荡。”该镇镇长杨海峰介绍说,“零星喂养受创伤,散养牛奶销售难,特别是这之后奶制品企业对鲜奶质量提高标准,散户生产的鲜奶达不到有关卫生标准。牛不‘入托’,奶就没销路,散户们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开始纷纷争着往养殖小区里送。”
独舟难撑大风浪,千帆出海合力强。于是该镇一方面积极引导原有养殖小区改扩建以增加“牛位”,更组织谋划多建设高标准养殖小区。在建设过程中,他们除协调资金、进行规划、立项外,还积极与奶制品加工企业对接。该镇党委书记张树人信心十足地说:“如今省里有政策,到2010年,所有散养奶牛都要集中养殖,我们不仅不胆小,还要继续扩大,要抓紧建,更要走在前面。”据介绍,现在布局设计合理、设施设备一流的小区建成了8个,已投入使用,另外还有两个正在建设中,总设计存栏量将达到1.7万头。
来到兴源奶牛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内,看到700多头奶牛正依次进入挤奶厅,全自动的先进挤奶设备高效省力,确保了鲜奶采集过程安全无污染。西边的一个大坑正在填平,这是利用沙滩地建设的一个养殖场,总占地120亩。紧邻挤奶厅的是化验室和监控室,在监控室中可以看到里边点着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整洁的化验室是养殖场自己用来化验的,专职化验员每天对所产牛奶的抗菌素、细菌数等指标进行化验,合格后才销往伊利集团,送奶车全部有卫星定位跟踪监视。伊利驻厂员宋强说:“这里化验是把的第一道关,牛奶送到集团后再进行第二次化验,现在奶的质量是非常过关的,尽可以放心喝。”
有了规模,管理还要上水平。现在全镇的养殖小区全做到了集中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统一化,其中统一化还包括防疫、饲料、挤奶、消毒“四统一”,实现了高水准的管理。每个养殖小区都有专职的防疫员进行防疫,精饲料的配比完全按标准进行,奶牛挤奶前统一洗浴,连擦拭的毛巾都统一消毒晾晒。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镇奶牛养殖散户们纷纷加入合作社,除小牛及孕牛外,全部产奶牛都“托”入养殖小区,外乡镇的奶农也争相送牛“入托”,甚至购买“牛位”。先进、现代化的养殖小区更吸引了远至天津、张家口、黑龙江、内蒙等地的养殖大户跨区托管,外地托牛量达5000头。
打造循环产业链条
可持续发展步入新探索
从托牛所到出现规模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已成为漕河镇的支柱产业,仅每年所产干牛粪就达8000吨左右。如何有效解决由此带来的粪便污染问题?怎样才能延长产业链以求进一步壮大发展?有何途径可创造附加值,多方位促民增收?这些问题一直被该镇历任领导记挂在心头。
牛多,产牛粪就多。附近县如蠡县、高阳一直有人来购买牛粪用于麻山药种植,但河南人怎么也老远跑来收购牛粪?这引起该镇领导注意,几经打听得知河南人买牛粪回去后用于种植双孢菇。“这是条好路子,眼见为实,得去看看。”于是,镇里牵头组织感兴趣的人去河南好好考察了一番。原来由玉米芯、麦秸和稻草等农田废料,搀上牛粪在烈日暴晒下慢慢发酵,就变成种植双孢菇的原料。种植双孢菇虽然技术难度大,但市场价格好,一个棚可产0.9万公斤成品菇,每公斤按4元计算,一个棚净收入3万元有余。
既能变废为宝,还可增加农民收入,种双孢菇是个好产业。考察回来后,曾搞过蘑菇种植的农户先学习技术,反复琢磨搞试种,总结好经验再推广。从2007年开始,一步一步发展,现在全镇已发展标准双孢菇棚86个,总面积近7万平方米,年销售总额594万元,年消耗干牛粪1650吨。
在漕河镇空城村金地食用菌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内,记者看到一排排菇棚整齐划一,还有工人正在忙着搭建新菇棚。菇棚中,雪白的小蘑菇正从牛粪、麦秸配成的“营养基”中破土而出,十分可爱。“今年的收益不错,从9月23日第一茬菇开始下架,最好时每公斤可卖到9元。”合作社带头人李克学脸上溢出笑意。在双孢菇生长旺季,每天采摘供不应求。
于是,有一些农民承包养殖小区的牛粪清理工作,定时把牛粪晾干,再交到双孢菇种植户手中。一头奶牛每年产的牛粪可卖300元,粗粗计算,一个规模养殖小区卖牛粪的收入也是个不小的数字。牛粪收购让不少农民鼓起了腰包。
种菇的“下脚料”也有专人收购。他们把种菇“下脚料”按比例加入些松枝、豆饼等,这就是上等的花肥,既有营养,又不“烧”花。肥料被分装进小袋,制成精包装,销往花卉种植基地,据悉1吨这样的花肥可卖600元。
“我们这里秸秆也是宝,禁烧不发愁,全镇的玉米秸还不够养殖小区用呢。”镇长杨海峰笑着说。玉米秸秆青贮是养牛最好的饲料之一,据了解,一头成年牛一年可消耗5-6亩玉米秸秆,全镇成年牛可消耗6.5万亩玉米秸秆。除本镇外,漕河养牛业还辐射到留村乡、安肃镇的2.4万亩庄稼。每到秋天,不少农民组成送玉米秸的队伍,收来青玉米秸,送到各奶牛养殖小区,一个秋天下来,人挣3000―4000元。
玉米秸青贮喂牛,牛粪发酵种双孢菇,种菇的“下脚料”做花肥,漕河镇的奶牛养殖逐步探索出的一条循环经济之路。
“循环产业链有诸多好处,一是废物利用,解决了农牧业废弃物污染问题;二是多渠道促农增收;三是使奶牛养殖这个支柱产业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该镇党委书记张树人对未来前景充满信心,“目前,我们已争取到建设大型沼气站的项目,这样还能处理更多的牛粪,使之变废为宝。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科学为导向壮大奶牛养殖业,我们镇还要把这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生态富民路继续探索下去,为建设生态宜居小镇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