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按照《河北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冀自然资发〔2020〕6号),我区对上报的试点名单进行了审核筛选、实地核查和专家论证,确定了试点乡镇名单。现就有关内容公示如下: 一、试点乡镇:徐水区东史端镇 二、目标任务 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前提,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试点项目期限不超过5年。 三、综合整治规划方案 1、产业定位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秉承科学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提档升级。一是对沿333省道两侧建材租赁、废旧钢铁回收利用等传统行业进行规范。在全面取缔传统零散经营的建材租赁摊点和废旧钢铁回收摊点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集中集约型建材租赁市场和废旧钢铁回收利用两个市场。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同时对医疗器械、金属精加工、模板及废旧钢铁、环居配套、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进行科学规划。二是对门窗制造业进行集中规划建设。以皓辰木业、龙巢门业为龙头,对南北湖渠为重点的门窗制造业进行规划建设,改变作坊式生产模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达到科学规划、集中经营、统一管理、科学发展的效果。三是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加大政企对接力度,重点扶持以普康集团为龙头的现代制造业,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壮大。 文化产业持续突出:东史端镇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04年被省杂技家协会授予“中国北方狮舞杂技之乡”,2006年初,狮舞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些年来,狮舞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南北湖渠的横歧调团体也快速发展,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按照政府搭台、团体唱戏、村民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镇域将以南北北里为中心,重点打造以狮舞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展现了全镇厚重的文化底蕴。2020年初,对狮舞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度调研,对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下一步以打造文化产业基地为重点,一是规划举办狮舞文化节。镇党委政府主导,以村“两委”和全镇狮舞团体以及其他文化团体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浓厚氛围。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以举办文化节为载体,大力提升文化产业知名度。二是对以狮舞文化为中心的上下游产业进行指导建设。坚持品牌意识和精品理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品,注册产品商标,丰富狮舞文化载体,打造狮舞文化的史端名片。三是全面发展全镇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提高承载能力。以文化节和文化基地为契机,全面提高全镇文化产业美誉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带动相关村旅游、采摘、餐饮、住宿全面升级,实现文化带动,百姓增收,经济发展。 生态产业全面发力:以环雄安绿化带为中心,全面打造生态旅游观光景观带。目前环雄安绿化带工程进展顺利,春季绿化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生态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下一步东史端镇将以此为重点,对生态旅游观光景观带配套设施进行规划建设,突出生态优势,实现生态产业与观光旅游产业功能互补,夯实生态发展基础。全面带动周边村改善生态居住环境,在此基础上继续打造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实现生态建设、旅游观光、四季采摘全面发力,实现配套设施更健全,生态环境更优美,居民生活更富裕,经济发展高质量。 2、各功能分区整治内容 根据乡镇产业定位,镇区内建设形成“一轴、三区”的产业发展格局。三个主要农业片区中一是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的西北部大棚蔬菜种植区,依托西北部大棚数量规模较大的优势,建设起以大棚蔬菜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集中区,并通过长城北大街、津保路以及即将建设的容易高速为保定市区、雄安新区、徐水区提供绿色新鲜的大棚蔬菜;二是中东部以种植生态绿色粮食作物为主的生态粮食种植区,依托大面积、高质量的耕地,形成规模化、有序化种植的绿色粮食种植区,并通过周边主要交通线向保定市区、雄安新区、徐水区提供粮食保障;三是南部生态采摘观光区,依托南部紧邻萍河的地理区位,以及北部津保线、西部徐水北高速出入口的交通优势,发展生态采摘观光农业,形成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休闲农庄。 3、土地整治项目规划 土地整治项目分为:农用地整理项目(包含低效园林地整理和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 (1)农用地整理项目 农用地整理项目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通过项目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增加耕地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项目区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要目标,项目区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大力改进农业基础设施状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有利于项目区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土地平整工程,使单片地块相对平整,通过客土搬运提高项目区土壤通透性及其保肥、保水能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合理布置机井,确保项目区灌溉得到保障;实施田间道路工程,尽可能方便农民进区生产,方便农业机械作业;通过修建水泥护坡,以防止水土流失,最终将项目区建设成为保水、保肥的生态农田。同时也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社会生态经济全面、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农用地整理项目规划标准和技术方案是在满足土地开发整理设计相关规范、规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技术水平以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制定的,能够为项目的实施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既切实可行,又经济合理,节省投资,为当地农民接受,有利于各种工程技术实施的维护和长期使用。项目设计和管理单位积极联系区内有关土地、农业科研、水利咨询机构参与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咨询和建设全过程的科技服务。 (2)建设用地复垦项目 通过对拆旧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配套农业基础设施,能够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复垦的目的,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该项目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和示范作用。 4、生态修复项目规划 坚持田水路林村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东史端镇生态进行统筹考虑,进行系统性的生态治理,形成“一带、三廊”的生态格局。一带是指环雄安生态林带,在东史端镇东侧与雄安新区交界建设生态防护林带,提升生态修复功能;三廊是以镇域内交通线路形成的生态廊道,针对高速、高铁沿线两侧进行系统性、规模化的植树造林,交通线路两侧规划绿化廊道,形成贯穿东史端镇全域的绿廊体系;梳理镇域内河流沟渠等水利系统现状,进行河流干渠疏通、水体污染修复治理,建成畅通连贯的生态水环境。“一带、三廊”的生态格局的形成可以有效保障东史端镇国土空间生态安全、雄安新区入淀河流生态安全。 生产空间中修复农田污染,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对镇域内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普及多种节水灌溉形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打造绿色农业;将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纳入到垃圾、污水处理体系中,修复因堆放垃圾、污水排放造成的土壤污染,并针对工矿用地产生的污染物污染进行治理,对废弃工矿用地进行复垦。 生活空间中镇区内部需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将镇区及周边河流纳入到城市景观格局之中,并形成镇区生态节点,提高城市林地覆盖率,形成镇区内部的生态景观空间格局,提高镇区生活品质,为镇区居民休闲游憩提供空间,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雨水的回收处理效率,处理中水作为工业、景观用水、镇区河流补水的利用;统一全域能源消费体系,全面消除高污染散煤,推进拆除大小型锅炉设施,实现以集中供热为主、燃气、电力清洁能源为辅的供热体系。调整能源结构,依托雄安新区,推广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汽车,打造绿色出行新模式,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打造雄安新区北部生态安全城镇。 生活空间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包括,将农村垃圾处理纳入城市垃圾、污水处理体系中,实行垃圾分类,推进厕所革命,形成城乡一体化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分片区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并构建合理的污水管网、固体垃圾运输路径,通过科学填埋、燃烧发电、生物降解等方式对垃圾进行降解处理。严禁垃圾随意堆放、填埋,科学合理规划设置集中填埋处理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严禁渗坑污水排放、随意排放,建设覆盖全镇域的农村污水处理体系,将所有村庄纳入到徐水区污水处理体系中,保障农村污水达标排放。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编制等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公示时间自2020年9月30日至2020年10月15日,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法定休息日不受理)。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保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徐水区分局反映。 联系人:田文杰 联系电话:8696277 电子邮箱:xushuidihuan@163.com 特此公告 保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徐水区分局 2020年9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