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徐水县遂城镇种粮大户李旭在地头一边看着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一边喜气洋洋地说:“今年又是个亩产过千斤的丰收年,是国家的种粮补贴政策提高了我们的积极性,现在大伙是抢地种粮啊。”
与此同时,徐水县的干部们正忙着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这又是发到农民手中的一个“红包”,让他们感受到了农业生产有了保障。
“落实好党的惠农政策,在百姓最需要的地方‘播洒阳光’,这既是推动‘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又是关注民生、亲民爱民的切实举措。”徐水县委书记王林说。
喜逢惠农补贴“及时雨”
“我是4月14号拿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的,每亩总共补助75.4元,120亩地共补助了9200多块钱。这钱真是及时雨,发得太是时候了。”徐水县遂城镇大次良村种粮大户李旭掰着手指头算账。在春季备耕季节,正需要钱购买化肥、种子时,惠农补贴发到手了。“用现金去买一袋复合肥,比赊购一袋要少花2块钱呢。9200多块钱的补贴可买80多袋复合肥,能施肥80多亩,这可帮了我的大忙了!”李旭说。
李旭承包着120亩地,去年纯收入达到8万元左右。“今年夏粮收成不会低于去年,由于春天雨水勤,每亩还可节约20元的浇地费用。”他乐滋滋地说:“本来还想多承包点地,但现在人们都在抢地种,找不着地了。”
今年,徐水县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共计3624万元,其中粮食直补719万元,农资综合直补2905万元,惠及14个乡镇的13.2万种粮户,受益群众52万人。
与此同时,各种惠农补贴及时、迅速发放到位。去年,该县落实能繁母猪补贴和保费补贴395.9万元;落实农村客运车辆油价改革补贴78.4万元;落实小麦良种补贴100万元;落实农机具补贴120万元……
铺好农村发展“高速路”
这几天,瀑河乡屯里村的百姓们特别高兴,“我们村正搞农业综合开发,以后田间路好走了,电方便了,地好浇了……”屯里村是徐水县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在农村,浇地难、用电难、行路难、机械作业难和农技推广难等问题普遍存在。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开展低压电改造、田间路整修、地下防渗管道铺设等。通过一系列工作,有利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徐水县“农开”项目区分为高林村片和瀑河片两片,涉及屯里村等6个行政村,开发面积2.16万亩。项目总投资121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68万元。自2004年徐水县被确定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示范县后,该县“农开”项目总投资已达4851.89万元,改造中低产田7.81万亩。经抽样调查测算,目前,项目区每年可节水511.3万立方米,省工11.5万工日,节电13.75万度,年增产粮食1029万公斤,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达1610.8万元,增加农民纯收入1188.7万元。
编织农村保障“安全网”
瀑河乡解村的刘春江双下肢瘫痪,和刚成年的女儿相依为命,生活艰难。现在他每月领取32元低保金,最近女儿又到一家企业上了班,全家生活有了起色。现在徐水县像刘春江这样的农村低保人员已达到10159人,预算安排446万元,低保群众享受到了党的温暖。
2006年,徐水县把农村“五保户”由原来的农村集体互助转变成了财政供养。而今,徐水县1169名农村五保老人全部享受着每年1500元或1200元的供养资金(其中集中供养每人每年15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1200元)仅此一项,县财政投入资金227万元。
除此外,2008年,徐水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73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全县享受免除杂费、课本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5万余名;新农合预算安排资金3890万元,比2007年增长1倍多,参合人数43.2万人,参合率89%,比2007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理想正在徐水变成现实。
送上乡村干部“营养餐”
4月10日,大因镇南白塔村支书贾维志领到了100元新增职务补贴,他动情地说:“钱不在多少,这反映了市委、县委对我们村干部的关心爱护,我们没有理由不甩开膀子干哪。”和贾维志一样,徐水县304个的村支书、主任的存折上全部都有了这样的新增职务补贴款。
乡村干部是农村发展的排头兵,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顶梁柱,这支队伍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基层政权的巩固。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召开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徐水县研究决定,把落实村干部的新增职务补贴作为落实“两个意见”的切入点,用财政专项资金落实。
由于年初财政预算上没有这项资金,要用最短的时间把补贴款发放到村干部手中,难度很大。县财政局的干部们加班加点,早出晚归,多方筹集资金。4月9日,村干部补贴全部发放到位。随即,县财政又落实了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生活工作补贴。县财政局长李文启说:“村干部工作在最基层,对基层的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一定把这项工作做好,给乡村干部增营养、添动力,鼓劲加油。”
与此同时,徐水县的干部们正忙着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这又是发到农民手中的一个“红包”,让他们感受到了农业生产有了保障。
“落实好党的惠农政策,在百姓最需要的地方‘播洒阳光’,这既是推动‘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又是关注民生、亲民爱民的切实举措。”徐水县委书记王林说。
喜逢惠农补贴“及时雨”
“我是4月14号拿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的,每亩总共补助75.4元,120亩地共补助了9200多块钱。这钱真是及时雨,发得太是时候了。”徐水县遂城镇大次良村种粮大户李旭掰着手指头算账。在春季备耕季节,正需要钱购买化肥、种子时,惠农补贴发到手了。“用现金去买一袋复合肥,比赊购一袋要少花2块钱呢。9200多块钱的补贴可买80多袋复合肥,能施肥80多亩,这可帮了我的大忙了!”李旭说。
李旭承包着120亩地,去年纯收入达到8万元左右。“今年夏粮收成不会低于去年,由于春天雨水勤,每亩还可节约20元的浇地费用。”他乐滋滋地说:“本来还想多承包点地,但现在人们都在抢地种,找不着地了。”
今年,徐水县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共计3624万元,其中粮食直补719万元,农资综合直补2905万元,惠及14个乡镇的13.2万种粮户,受益群众52万人。
与此同时,各种惠农补贴及时、迅速发放到位。去年,该县落实能繁母猪补贴和保费补贴395.9万元;落实农村客运车辆油价改革补贴78.4万元;落实小麦良种补贴100万元;落实农机具补贴120万元……
铺好农村发展“高速路”
这几天,瀑河乡屯里村的百姓们特别高兴,“我们村正搞农业综合开发,以后田间路好走了,电方便了,地好浇了……”屯里村是徐水县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在农村,浇地难、用电难、行路难、机械作业难和农技推广难等问题普遍存在。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开展低压电改造、田间路整修、地下防渗管道铺设等。通过一系列工作,有利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徐水县“农开”项目区分为高林村片和瀑河片两片,涉及屯里村等6个行政村,开发面积2.16万亩。项目总投资121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68万元。自2004年徐水县被确定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示范县后,该县“农开”项目总投资已达4851.89万元,改造中低产田7.81万亩。经抽样调查测算,目前,项目区每年可节水511.3万立方米,省工11.5万工日,节电13.75万度,年增产粮食1029万公斤,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达1610.8万元,增加农民纯收入1188.7万元。
编织农村保障“安全网”
瀑河乡解村的刘春江双下肢瘫痪,和刚成年的女儿相依为命,生活艰难。现在他每月领取32元低保金,最近女儿又到一家企业上了班,全家生活有了起色。现在徐水县像刘春江这样的农村低保人员已达到10159人,预算安排446万元,低保群众享受到了党的温暖。
2006年,徐水县把农村“五保户”由原来的农村集体互助转变成了财政供养。而今,徐水县1169名农村五保老人全部享受着每年1500元或1200元的供养资金(其中集中供养每人每年15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1200元)仅此一项,县财政投入资金227万元。
除此外,2008年,徐水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73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全县享受免除杂费、课本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5万余名;新农合预算安排资金3890万元,比2007年增长1倍多,参合人数43.2万人,参合率89%,比2007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理想正在徐水变成现实。
送上乡村干部“营养餐”
4月10日,大因镇南白塔村支书贾维志领到了100元新增职务补贴,他动情地说:“钱不在多少,这反映了市委、县委对我们村干部的关心爱护,我们没有理由不甩开膀子干哪。”和贾维志一样,徐水县304个的村支书、主任的存折上全部都有了这样的新增职务补贴款。
乡村干部是农村发展的排头兵,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顶梁柱,这支队伍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基层政权的巩固。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召开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徐水县研究决定,把落实村干部的新增职务补贴作为落实“两个意见”的切入点,用财政专项资金落实。
由于年初财政预算上没有这项资金,要用最短的时间把补贴款发放到村干部手中,难度很大。县财政局的干部们加班加点,早出晚归,多方筹集资金。4月9日,村干部补贴全部发放到位。随即,县财政又落实了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生活工作补贴。县财政局长李文启说:“村干部工作在最基层,对基层的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一定把这项工作做好,给乡村干部增营养、添动力,鼓劲加油。”
保定日报A1版 7月19日 作者 王新平 李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