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
通讯员 王新平 魏文霞 魏倩
2017年,保定市徐水区下大力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强力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土壤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强力推进“双代”(气代煤、电代煤)工作,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在守护好蓝天白云的同时,把民生紧紧握在手上、放在心上;在确保空气质量的同时,确保群众温暖过冬,让蓝天与温暖同在。据统计,2017年徐水区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209天,比上年同期的190天增加了19天;重污染天数30天,比上年同期的48天减少了18天;特别是进入冬防期以来,10月1日-12月31日,徐水区PM2.5浓度为79.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4%。二级以上优良天数58天,比2016年同期的27天增加31天,重污染以上天数11天,比2016年同期的28天减少17天。1―11月份PM2.5降低率在全市排名第二,全年PM2.5、PM10降低率均在全市排名前列。人们切切感受到,与去年同时期相比,天蓝了,空气好了,久违的阳光普照的日子又回来了。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双代”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民生工程
“现在村里实施煤改气,黑锅炉变成了漂亮的壁挂炉,家里非常暖和,再也不用起早贪黑烧煤、倒煤灰,这真是一件深得民心大好事!”在徐水区农村,进行气代煤的农户高兴地称赞。翻开2017年徐水区老百姓的“民生日记”,“煤改气”成了三个特别的字眼。
在徐水区周密部署、全力实施下,全区京津冀北部禁煤区的气代煤62个村37950户、区域村内中压管道183公里、架空管道815.8公里,已全部使用天然气取暖。电代煤高林村镇麒麟店1个村、488户,现已完成并投入使用。环主城区禁煤区共涉及11个乡镇212个村12.3万户。气代煤207个村,共计120606户。徐水居民告别燃煤锅炉的取暖方式,正式迎来清洁用暖的“新”生活。
在“双代”工作开展中,徐水区下真功夫、用实劲,一系列扎实的举措确保这个全新的工作强力推进。
徐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人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认为徐水实施气(电)代煤改造意义重大:在区域位置上,徐水位于保定主城区的上风口,徐水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保定主城区,燃煤污染是北方冬季的重要污染源,实施燃煤替换能有效净化空气质量。《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保定、廊坊禁煤区电代煤和气代煤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都对徐水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实施双代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徐水区荣乌高速以北、京昆高速以东区域列入国家京津冀禁煤区,共涉及8个乡镇63个村38438户。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徐水区委、区政府将“双代”工作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举措,将除23个山区村以外的其他村全部纳入范围。
徐水区全员发动,强化保障机制。一是成立“双代”工作指挥部,明确了“一办七组”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推进。二是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双代”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京津冀气(电)代煤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和全区头等大事来抓。三是实行“三级分包”工作机制,即区领导包乡镇、科局领导包村、乡镇领导包户,层层加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区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深入基层,昼夜驻村,与乡(镇)村干部同吃一锅饭,共同入户,全程参与,全面推进。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一系列扎实举措确保工程强力推进
在“双代”工程方案制定中,徐水区按照优化改善全区生态环境与保障群众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分类施策,统筹兼顾,一系列扎实举措确保工程强力推进。
分工明确,强化协同作战。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区政府从前期一周一调度到后期两日一调度,再到工程攻坚阶段每天区主要领导调度,各乡镇、村实行一日两调度,乡镇早7时、晚9时调度。为确保工程推进速度,采取压茬有序推进,施工与打压试气压茬同步,壁挂炉挂机与水、暖、气路连接压茬同步,整建电子台账与煤改气工程施工压茬同步,燃气置换通气与开卡、壁挂炉调试压茬同步,竣工验收与安全运营监管压茬同步。
为保证气代煤改造工程安全用气,区政府筹集资金3500余万元,免费为所有农村气代煤用户安装了报警器和自闭阀,购买了燃气保险。每个乡镇成立约40人左右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人员组成的应急抢险分队,同时每个村组织2至4人的夜间巡察组。加强安全检查监督,出台《徐水区农村气代煤安全运营大检查工作方案》,组成由住建、发改、安监、质监、环保组成的检查监督小组,对涉及禁煤区内气代煤改造工程的乡(镇)、村、管线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检查,并督促燃气公司立即整改。
心系民生,加强保障,把保证群众温暖过冬作为第一要务
徐水区在做好“保蓝天”工作的同时,更注重做好“保温暖”的民生课题。徐水区委、区政府把保障群众取暖、确保群众温暖过冬放在第一位,把保证群众温暖过冬作为第一原则和第一政治任务,将所有力量集中到已经通气取暖居民的燃气保供上。
禁煤区以外的所有乡(镇)村,群众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或用其他替代方式进行取暖。其中,京津冀北部禁煤区,除政府认定的44户长期无人居住或危房改造的例外户外,已全部及时取暖。环主城区禁煤区,使用天然气取暖3.1万户,其余全部采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或其他取暖方式。电代煤工程涉及5个村已实现正常供暖。23个西部山区村4722户已全部使用清洁型煤取暖。
在城区,30个居民小区、17个行政和企业单位实施集中供热,其余全部采取天然气、电等清洁取暖方式,已全部正常供暖。特殊群体供暖,全区199所公办学校累计投入6700余万元进行气(电)代煤改造,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全部正常供暖。养老院(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投入130多万元进行燃气锅炉改造,实现正常供暖。为20所乡镇卫生院投入350万元进行气(电)代煤改造,城区3所公立医院采取集中供暖,全区所有医院均正常取暖。
为保证所有居民温暖过冬,徐水区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发放取暖补贴。按300元/户标准发放取暖补贴,鼓励群众用清洁型煤取暖。购买洁净型煤取暖的享受600元/吨政府补贴,即居民购买洁净型煤价格为700元/吨,每户享受1.5吨的优惠政策。组织乡镇、村对群众供暖情况、供暖方式、供暖诉求逐户走访、地毯式摸排,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急方案。开展干部送温暖活动。区乡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对群众进行走访慰问,对例外户、特困户重点关注。充分发挥群众工作站的作用,包村干部全天候驻村工作,倾听群众诉求,解决问题。千方百计保供能源。对已完成的7万余户气代煤和3737户电代煤居民,燃气公司和电力公司全力保障气、电供应。
目前,徐水全区供暖情况良好,因实施气(电)代煤改造,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徐水区正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细化工作举措,加大保障力度,让百姓在享受蓝天白云的同时,过一个温暖祥和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