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2月9日 头版
本报记者 刘霞 李岩 通讯员 王新平
初见刘敏英,印象最深的是她办公室里装裱的“修己安人”的一幅字和占据半面墙的食品安全、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平日里,她更多的时间是坐在这里学习研究驴肉制作、储藏以及产品包装设计等。“要想做好、做精一件事,重要的是能耐住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享受寂寞的人才能不被外界环境所影响,静下心来学习,提高自己。”刘敏英说。
从小看着父辈们做驴肉火烧长大的刘敏英心中有个梦想,要让漕河驴肉这个乡野小吃登上大雅之堂,让更多人吃到保定特色的漕河驴肉火烧。为了这个梦想,20年来她一直努力着。
创业:诚实做人,以诚经营,做良心企业
1996年,刘敏英沿着107国道从城北逛到城南,细数道路两侧卖驴肉火烧的摊位。“一共57家,家家买卖不错。”刘敏英想,大家对炉肉火烧情有独钟,不应该让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地域特色小吃只做路边餐,应该把它端到更大的餐桌上。当年刘敏英成立了徐水县漕河驴肉食品有限公司。
万事开头难。刘敏英说,真正地道的保定驴肉火烧制作技艺有很多讲究,且已经濒临失传。为此,刘敏英一边学习研究父辈做驴肉火烧的技艺,一边寻访会做驴肉火烧的老师傅。从炖制驴肉的老汤到整个制作流程包括的4个阶段25道工序,再到大火、小火的使用和翻锅时机的掌握,刘敏英摸索着传统漕河驴肉的制作精髓。在她的执着坚持下,企业一步步走向正轨,所做的驴肉火烧不仅在本地出了名,还吸引了周边县甚至北京、天津的客人前来品尝。
“作为后辈人,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传承品质。”这是刘敏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利益的驱使,有的经营者为牟取暴利,使用价格低廉的非法添加剂或过量使用添加剂,甚至用其他肉代替驴肉。“只顾眼前利益,会让人失了良心;着眼长远利益,才能把企业办得长久。”刘敏英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开发漕河全驴宴菜系,研发出驴宴108菜。2006年,刘敏英注册了“漕河驴肉”的商标,自此,开启了企业发展新篇章。
升级:适应市场,勇于创新,拓发展空间
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扬,创新才能让老技艺发扬光大。刘敏英如是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加强。为了保证驴肉的安全性,刘敏英在加工生产驴肉过程中基本不用添加剂,引入阻抑亚硝致癌技术,提高产品安全性。同时,通过多方搜集资料、外出考察,刘敏英投资兴建了10万级净化车间,投资购置了真空快速冷却机、气调包装机等新型设备,对驴肉充气调包装,解决产品在传统工艺降温过程中菌落总数超标问题。
技术创新让肉品质量有了更大保障,产品创新让“漕河驴肉”这个品牌更有活力。针对人们饮茶和休闲旅游的需求,刘敏英团队研发出多种茶几上的驴肉、旅游路上的驴肉小包装产品,口味多样化,便于携带,受到市场青睐。从现做现卖驴肉火烧、驴肉散装销售到独立包装再到休闲大礼包,刘敏英的驴肉产品从传统的单一化不断向多元化迈进。
融合:以食为基,以文为魂,产业再升级
一个产业尤其是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必须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它才更有生命力,更具吸引力。随着徐水区不断加大对漕河驴肉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刘敏英开始发掘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有人说,刘敏英又给自己出了个难题。而刘敏英自己认为,要把一个产业做好,必须要在前行的路上给自己设置“障碍”,突破的障碍越多,这个产业的生命力才会越强。为了挖掘驴肉产业的内在发展潜力,刘敏英将弘扬驴文化作为产业发展新的突破口。2006年,建成全国首家驴肉饮食文化博物馆,全面系统介绍驴的起源和品种、驴肉的营养价值、驴文化作品、驴肉食品科技和发展方向等系列科学文化知识。从赞驴阁、赏驴轩、升仙坊、文化苑、漕河源、黄公馆、本草斋、驴学堂8个主题入手,综合介绍驴文化文学艺术表达形式,包括驴画、典故、皮影等。
同时,刘敏英投资建设驴文化大观园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漕河驴肉加工技艺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驴肉餐饮生产、研发、体验、销售中心,驴文化产品创作基地中心、展示销售中心、驴文化体验游玩中心。目前,刘敏英的团队又研发出了驴皮画,展现驴画创作新成就,为驴文化大观园建成使用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