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狮舞闹春潮(我们的庙会)
河北徐水北狮 天下无狮不北里
《人民日报》 2月2日 6版
记者 史自强
在狮舞界,有“南有佛山、北有北里”的说法。河北保定徐水区的北里村是我国北方狮舞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北狮之宗”美誉。
在保定徐水,舞狮活动的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扮演形式上有双人狮和单人狮之分。双人狮是两个人合扮一头狮子,在舞狮中为多。前者双手握着狮头道具戴在头上,后者俯身用双手紧抓住前者的腰带,身披用麻、羊毛纺织加工而成的狮皮,二人紧密配合完成各种动作;单人扮演的小狮子,也叫“少狮”,狮皮与四肢是连在一起的整体装束。引逗狮子的角色称“狮童”或“引狮郎”,武士装扮,手拿绣球引狮起舞,动作以翻、腾、亮相为主。舞狮表演中以打击乐器伴奏。
在表演上,徐水舞狮分为“文狮”和“武狮”,前者的主要特点是刻画狮子温顺的神态,如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后者则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如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钻火圈等。
新中国成立后,徐水舞狮在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整理和改进,将“文狮”与“武狮”的技艺精华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既表现了狮子的勇猛和活泼,又表现了耍狮人的勇敢和智慧,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在徐水北北里村,有一位无人不知的古稀老人王利忠。他是徐水舞狮第六代传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8岁那年,王利忠与舞狮结缘。50年来,从学员、骨干再到村舞狮团团长、顾问,一直与这门民间技艺相依相伴,即使几年前的一场大病也没有动摇他分毫。
王利忠说,狮子会当初成立时,并非一帆风顺。“没有道具,大伙就卷起袖子自己动手做;没有资金,大家就自掏腰包筹款解决。父母也都鼓励自家的孩子去舞狮班学艺。学员有了进步,得了什么奖项,对家里乃至村里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北北里狮子会春节期间在十里八乡掀起了热潮。1952年,徐水舞狮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花会汇演,一举夺得金牌,之后又在北京连演17场。1953年7月,舞狮团又远赴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并获得集体舞蹈比赛一等奖。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2005年,北北里村成立了舞狮艺术团。
从事舞狮艺术以来,王利忠一直刻苦钻研,在继承前辈舞狮的跑、跳、滚、睡、抖毛、甩尾等动作的基础上,大胆将杂技技巧与舞狮艺术融合,创出了“平扛”“金狮戏勇士”“平地空翻”等动作,极大地丰富了舞狮的表演空间。
为增强表演观赏性,王利忠等人还在长期的摸索中,对舞狮道具进行了改革:将道具桌从原来的高90厘米改成高70厘米,更利于表演者闪、转、腾、挪;把直径1.1米的木球改成直径1.05米,增强了“狮子过河”表演的成功系数和安全性。
“现在的舞狮和以前有很大不同了。”王利忠说,“虽然更加注重阵容和气势,却忽略了技术细节和动作要领,学艺更加倾向于短、平、快。舞狮的技艺是没有止境的,必须勤学苦练,不断创新。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技术和动作是舞狮的基础,什么时候也不能丢了根儿。”
“舞狮是门技术活儿,短期培训一下也能上场露个脸儿,但到底不是长久之计。现在的孩子大多还是愿意到城里找个稳定的工作干。所以舞狮要想长久发展,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变得越来越重要。”王利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