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8月17日 A2版头条 作者 王新平
徐水区户木乡立足自身基础,做大做强鞋垫特色产业。目前,该乡鞋垫产业以年产两亿双的产量居全国之首,三分一产品出口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成为富民支柱产业之一。
抓引导,规范提高出特色
户木乡鞋垫产业发展开始于1988年。那时该乡有家毡厂,不少人买来毡铺在自家床上、炕上取暖。因为有现成的毡,一些脑子灵活的村民就想到做鞋垫,没想到一销售,就倍受人们欢迎。于是,鞋垫厂逐渐多了起来,那时生产的毡鞋垫全部销往东三省。由于鞋垫产业是由农民自发搞起来的,随着时间推移,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缺少流动资金、生产场地简陋、高质量产品少等。
对此,户木乡成立产业提升领导小组,组建鞋垫协会,建立章程,规范行业行为,促进生产业主联合起来组建股份制公司,对较快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起到了推动作用。为解决融资难问题,户木乡积极协调,促进金融机构为鞋垫产业做好小额贷款工作,建立与贷款户之间的平等互利关系。同时,鼓励生产业主树立大发展的意识,不断进行产品上档升级。
强创新,产业注入新活力
户木乡德山二街村是鞋垫加工生产大村,该村鞋垫业发展的创始人是村民刘水良。刘水良最初只是一个补鞋匠,在补鞋过程中发现了鞋垫的商机,经过反复摸索、学习,从开始采用传统模式制作加工鞋垫,到不断改进模式,借鉴学习外地生产工艺,在创新中摸准了行情、拓展了市场。
一些村民看到小小鞋垫能带来大收益,都跃跃欲试,刘水良主动当起了技术顾问,毫不保留地提供技术和生产工艺。如今,全村有大小鞋垫加工企业30余家,全年净利润额300余万元。刘水良注重创新,他正准备添置新设备,上绣花机,实现机械化生产。
刘水良只是户木鞋垫产业发展的一个例子,很多像他这样的生产者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由单季生产到一年四季都出产品,夏秋生产单垫,冬春生产棉垫,长年生产,四季出货。现在,他们正在与全世界的大市场接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精特新产品,创立自主品牌,争创名牌。
重升级,小鞋垫成大产业
为把小鞋垫做成富民大产业,户木乡积极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政府推动下,打破了小作坊式作业方式,提高机械化程度,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行产品创新和提档升级,逐步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态势。
随着市场不断变化,户木乡鞋垫的质量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多。就质地说,有毡、纯棉、无纺布、竹子、木制的五类;就样式说,有原来单纯毡的到现在包布、印花、刺花等类;现在根据人们追求养生保健的大趋势,又推出集养生、保健、按摩等于一体的鞋垫,逐步打入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
小小鞋垫对户木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该乡共有16个村,现在村村都有鞋垫加工企业,成规模的鞋垫及相关用品的生产厂家有近200家,一个中等的生产厂每天销售鞋垫可达1000双。除此外,几乎家家户户都进行零散小鞋垫的加工。从鞋垫厂统一领料,然后按要求进行缝制,一个农村妇女,在不影响其他家务活动的同时,每天缝制鞋垫就可以挣到30多元钱,每月收入千元左右。
鞋垫业的不断发展,形成了遍地开花之势,还有效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等其他服务行业发展,解决了闲散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