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 2月25日 B1版
红红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翠绿的青椒正在采摘,顶花带刺的黄瓜生机盎然……走进徐水县漕河镇北庞村蔬菜种植基地大棚内,眼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像这样的暖棚,基本上每年每个纯收入五六万元。
漕河镇不断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不仅成为“北方奶牛养殖之乡”,设施蔬菜、双孢茹为主的高效示范园还得以快速发展。该镇立足农业大镇实际,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生态农业,形成了“玉米秸秆青贮,养殖奶牛,牛粪种植双孢菇、生产沼气,沼气做饭、取暖、发电,利用沼渣、沼液生产叶面肥,蔬菜种植”的生态循环产业链,不仅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还走出了一条清洁环保的农业生产之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设施蔬菜生产这一链条上,该镇以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暖”棚和以昆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冷”棚为代表的特色无公害蔬菜最为突出。
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由李雷和漕河镇北庞村402户农民共同出资组建,目前生产基地800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300亩,日光大棚110个,亩产各类蔬菜6吨,年产1800吨,基本达到一年四季都有蔬菜输出。为提高单户菜农抗风险能力,专业社经过积极探索,实现了田间地头直接到市民餐桌的经营模式,其蔬菜除主要供给保定天惠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外,还与市电力公司、惠友超市、物美超市、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购销关系。
他们的“暖”棚,是一种高效棚,棚室温度较高,寒冬腊月能产出新鲜蔬菜,蔬菜品种主要有西红柿、黄瓜、茄子、青椒等,9月定植,赶到春节前上市,春天还可以再种一茬,基本上每年每个蔬菜大棚纯收入五六万元,产值能增加1-1.5万元。
该镇昆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冷”棚为主的蔬菜产业园,总占地150亩,建有11个冷棚,每个棚占地约2亩,投资较小,最大的特点是高效、高科技,他们邀请北京农科院教授指导蔬菜种植,施用的肥料是一种生态液,生态液是用沼液和其他肥料按比例配制,施用此种肥料后不再施用其他农药和化肥,用生态的方式实现杀菌和施肥,确保蔬菜的绿色无公害。“冷”棚比“暖”棚定植晚,在4、5月份开始定植,主要蔬菜品种有香葱、茄子、辣椒等,收获季节为暖棚蔬菜刚下去、露地蔬菜还没产出之际,巧打时间差,使“冷”棚的公无害蔬菜在好品质的同时,也有个好价格。
王新平 杨雅利
链接:漕河镇生态循环农业
漕河镇是徐水县的农业大镇,奶牛养殖是全镇的传统产业,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基础。全镇15个规模养殖小区共存栏奶牛1.38万头,年产鲜奶3.6万吨,年产值1.1余亿元。全镇每年产生约2.7万吨牛粪,每年仅出售牛粪一项,增收200多万元。牛粪可作为发展双孢菇种植的原料,每年可产鲜菇130万公斤,销售收入可达900多万元。种菇废料用来养花,不烧花,不烂根,是上等花肥,销售种菇废料年可增收10余万元。全镇共有花肥加工厂3个,年加工种菇废料4000吨。以牛粪为原料,全镇已建大型沼气池2个,共1800立方米,日产沼气1200立方、沼渣5.37吨、沼液36吨,既为村民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又可以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现建有高效蔬菜大棚110个,占地300亩。全镇总人口3.5万,生态循环经济为村民带来直观经济效益,人均可达3000多元。
循环经济做到了对每个链条所产生的废料进行再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又维护了环境的清洁,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过去养牛粪尿遍地流,苍蝇满天飞,在引进双孢菇和发展沼气之后,牛粪成为必需的生产资料,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宝贝”。发展沼气每年可消耗牛粪2600吨、养殖区生活污水600吨,而产生的沼渣、沼液又是优质有机肥,可直接用于蔬菜生产,生产出绿色无公害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