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河北省政府网 | 保定市政府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走进徐水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专题专栏

交流互动

史宝军和他的高效大棚
发表时间:2012/05/03 点击次数:0

 保定日报 5月2日   本报记者  李凌  刘红薇  通讯员  王新平

  春光融融的清晨,徐水县高林村镇麒麟店村农民史宝军像往常一样来到他的蔬菜大棚,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高林村镇是“西红柿之乡”,镇里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西红柿。今年41岁的史宝军已有20多年的西红柿种植经验,因为想种西红柿种出点名堂,2010年底,史宝军和妻子马纪红拿出家里的多年积蓄,又通过镇村协调无息贷款45万元,建起11个高效日光温室大棚。

  到了大棚,头一件事是掀草帘。两口子启动自动卷帘机,大厚草帘被逐个卷起,灿烂的阳光一下子洒进大棚。8个帮工这时也到了,简单分工后,大家分头开始了繁忙的采摘。
  大棚内犹如初夏。“这是荷兰品种普罗旺斯,果形美观,口感好,适合运输和储存,上市早、卖价高,去年6个棚卖了30万。”史宝军话语中透着兴奋。
  马纪红穿梭于一溜溜西红柿架前,手脚麻利地将红透了的西红柿一个个摘下来放进筐里。“过去的棚矮,干活只能猫着腰,一会儿就腰酸背疼了。现在这个棚高处有5米,最低处也有两米,和露天干活一个样!”
  棚里挂着的一张张小黄板分外醒目,走近一看,上面粘着许多白粉虱、小飞蛾。“我们棚里种的都是绿色无公害蔬菜,采用农家有机肥,人工除草,物理防虫。这是花枝,抹过催红剂的西红柿都没有这个花枝,我们的西红柿个个都带。”马纪红指着西红柿顶部凸起的细丝说。棚内一个摄像头似的东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史宝军告诉我们:“这是温湿度感应器,大棚里的各项指标都显示在棚外的显示屏上。”
  8时多,一筐筐西红柿被运出大棚,工人们即刻开始分拣,这些西红柿是分级论价的。
  棚外的感应器显示屏上不停地变换着数字:空气湿度59%、1米气温23.5℃、10厘米地温17.2℃、20厘米地温……
  高碑店的收购商头天就接到了史宝军的预约电话,9时不到,车就开到了地头。
  分拣好的西红柿装上了货车。“今天是头穗的扫尾和二穗的开始,量不多,才1000多斤,昨天摘得多,有六七千斤,是北京物美超市来收的,一级果1斤卖到3块5呢!”史宝军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大棚的菜不愁卖,客商们上赶着来收,因为品质好、无公害,每斤能比其他地儿的西红柿多卖上七八毛钱。”
  送走客商,史宝军夫妇和帮工们又赶紧钻进大棚,吊秧、打芽、修枝、疏果、人工授粉……活儿多着呢。
  “这大棚建一个要7万来块钱,但建成后的收益比传统棚高多了!”史宝军边修枝边和记者聊,“旧式棚保温性差,需用炉火增温,一个棚一年要消耗10吨煤。这高效大棚完全靠日光增温,温湿度控制和采光角度都好,节能节水。同时棚室空间大,便于通风和作业,旋挖机等农机具都能在棚内施展开。另外,高效大棚使用寿命长,除了塑料布,其他的基本都是一次投入长期使用,合算!”
  据了解,一个高效大棚年纯收益在6-7万元,在市场稳定的情况下,一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
  下午1时30分,草草吃过午饭的史宝军夫妇和8名帮工准时上工,在棚里一直忙碌到夜幕低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