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 11月10日 1版
□本报记者 张凤环 张俊琴
60岁的周成,是徐水县东史端乡陈庄村人,可他却不居住在村里,而是住在离村子二里远的地里,他已经在这里“安营扎寨”16年了。近日,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院子里翻晒刚刚收获的玉米,“瞧,这一院玉米穗,能收获十几万斤呢。”显然,周老汉仍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确实,满院金灿灿的玉米穗煞是喜人。
“这是我150亩地的秋季收成,种地人最高兴的事就是庄稼大丰收。”老周放下手中的活儿,拿来几条板凳,沐浴着秋日暖阳,和记者坐在院子中央攀谈起来。
“国家惠农政策好,种田人成了‘喜耕田’”
“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从土里照样能刨出‘金子’来!”话题从周成为什么选择种粮开始。
攀谈中,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后,周成一直在外闯荡,从最初办小企业生产头盔,到之后办鞋厂,有了一定积蓄后,1996年,他选择了回村开荒种地。(下转第三版)
记者手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自古至今,种粮是农民的本分,但本分归本分,种不种还是农民自己说了算。要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就要让他们看到种粮“有利可图”,毕竟,种粮是种粮人的生存之基。目前国家实施的各项惠农政策充分体现了这一初衷,也确实起到了调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目的。从徐水种粮大户周成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国家惠农政策的赞赏和感激之情。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还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周成种粮食,种的多、种的好,就得益于徐水县、东史端乡及各涉农部门“像自家事”一样的上心。
粮食既是民生必备,也是重要战略物资,人民离不开,国家也不能缺。为了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需要站在维护好农民利益的角度,给予更多鼓励、支持、帮助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