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 8月26日A1版 作者 刘 飞 卞 宁 王新平
8月24日,记者来到徐水县高林村镇白塔铺村,该村是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种植专业村。记者在村委会会议室与科技示范户们聊起了家常,倾听他们的心里话。
“白塔铺村有1000多户,1983年开始种植大棚西红柿,2005年村里大棚种植的比例达到了63%。”村党支部书记刘庆余介绍说。近年来,白塔铺村积极转变生产方式,以绿色农业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西红柿品种,目前该村的西红柿已走进北京超市,远销东三省。
在一旁的示范户王树怀接过话茬:“我们村的西红柿从生产到销售是一条龙服务,村干部帮我们引进优良品种,聘请专家搞技术培训,销售时帮我们找销路,服务非常到位。”
示范户李志国说:“去年县农业局和厂家联系,帮我们直接购买了一大批复合肥,每袋比市场价低了20多元,对我们菜农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希望这样的好事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示范户王德新对大棚种植西红柿深有感触,“想当初,通过村委会的帮扶,得到了五千元小额贷款,开始了大棚种植。村委会带领我们到山东等地学习,并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1亩地的大棚西红柿,收入超过2万元。儿子上大学,一年万余元的花销,全凭这些收入。要是没有大棚,供个大学生真是想都不敢想。”说话间,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李宗耀是该村的科技先行者,在外地的参观使他受到启发,回到村里率先搞起了高效日光温室大棚,这种大棚不用生火,靠日光保温,既减少了投资,又避免了煤气中毒。他说:“高效大棚一次性投资大,但是收益也高,以前每亩大棚收入是2万元,高效大棚每亩能收入4万元。”
“李香林这个科技示范户可不简单,现在全村大部分优质西红柿品种都是从他家的大棚里试种出来的。”刘庆余向我们介绍。李香林说,多家农研所和科研机构把最新培育的西红柿品种在我家的大棚里进行试验种植,最多时,一个大棚中种植20多个品种。通过试种,筛选出最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品种,之后向群众推广。在我家试验选出的天麻54号西红柿,果硬、耐寒、耐旱、抗病力强,亩产超过2万斤,除了本县,还推广到安新、饶阳等地。
“虽然这两年西红柿收购价格高,我们村农民的收益也不错,但是大棚种菜风险大,一场大雪、连续阴雨都可能绝收,随着建棚材料价格的上涨,成本也越来越高。”示范户孙树田说,“现在一粒西红柿种子要5毛钱,大棚用的塑料薄膜、草帘、铁丝每年都要换,我们村这边大棚材料需求量很大,希望政府帮我们统一采购,价格更优惠一些,调动更多菜农的积极性。现在国家有粮食补贴,补贴了老百姓的面袋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能补贴补贴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