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 4月19日 头版头条 王新平
“一进入4月,你吃的西红柿可能就是我们村种的,棚室蔬菜是我们的特色产业,它给我们带来了好收入。除了口袋里有钱外,我们的村风文明和谐、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子一年一个样。”在徐水县高林村镇白塔铺村,一提起村子建设,村民刘德芝高兴地说了一串儿。白塔铺村并没有满足,现在他们正在学习石家统村,建设“石家统式”新农村。
一个宗旨:干事为民
4月13日,白塔铺村一片忙碌,人们正在盖牌楼、培路肩、砌防护墙……“刚修好通往村里的北边路,现在正在收尾、绿化美化,应村民们的要求,还打算建个牌楼,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白塔铺的西红柿。”村党支部书记刘庆余介绍说。
白塔铺村是个有3700多人的大村,村子的主要产业是以棚室西红柿为主的蔬菜种植。白塔铺村两委班子是个琢磨干事的班子,“班长”刘庆余已担任21年村党支部书记。为担负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职责,他们咬定“干事为民”的宗旨,不断探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
该村有种植棚室西红柿的传统,他们在村边毗邻107国道处建设了白塔铺蔬菜批发市场,并三次扩建,现在市场拥有完备的收购、储运等设施,是华北最大的西红柿交易市场。有了市场,村民的西红柿不愁销路。为了让村民生活环境更好,他们硬化街道、修路、建桥,现在村子6条主道已全部硬化。
一个产业:增收富民
“今年春天的西红柿,在北京市场批发价为一公斤5.2元。”在白塔铺蔬菜批发市场,刚销售完西红柿的种植户张志明说。在占地110亩的市场上,几十辆车正在收购、外运。一车车红彤彤的西红柿分别运往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等地。在4-6月份的北京蔬菜市场上,徐水西红柿占到70-80%的市场份额。由于外观美观、口感好,作为水果销售,其价格是其他产地西红柿价格的一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白塔铺村最早开始了棚室西红柿种植,并不断发展壮大,已辐射到周围几十个村子,高林村镇也成了闻名遐迩的“西红柿之乡”。近年来,每年棚室西红柿年产量都稳定在2.5亿公斤以上,除满足本地需求外,有三分之二的西红柿通过市场销往外地,是京津重要的“菜篮子”及省农产品出口基地。而白塔铺村作为西红柿专业村,村民每亩地的平均收益在1-1.5万元,西红柿产业成为当地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
为更好地服务菜农,白塔铺蔬菜市场15000平方米的钢构彩板交易大棚内,设有电视监控、电子结算、无公害蔬菜检测、客户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年交易额已突破8亿元。
该村申报注册的“锄禾”牌无公害蔬菜被中国产品流通促进中心、中国产品质量监督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市场质量信誉放心品牌”。
一个前景:发展乐民
富而思文、富而思乐是人们从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生活的一般规律,白塔铺村也是如此,为进一步满足群众需求,该村把文化建设纳入发展总体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修建了白塔铺文化广场、白塔铺戏台,出资支持农民业余文艺团体发展。
村民们还念念不忘已过去的春节和元宵节文艺演出,从春节开始一直到元宵节,白塔铺村文化广场一直热闹非凡,九九太极队、舞蹈队、南乐会、河北梆子剧团、太极功夫扇、小车会、舞蹈、河北梆子等村里的文艺团体几乎天天表演, 节目精彩纷呈,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当时村里的许多村民都参与了演出,大家都说过了个有意义的快乐年。
白塔铺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唐代,该村曾建有一座白塔,在当地产生过深远影响,后来在战争中被毁。如今该村有个文化兴村的长远规划:重新修建白塔,以白塔为中心,建设集文化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白塔休闲旅游区。到那时,登上白塔即可看到高林村镇的“麒麟圣瑞”、“义士田光故里”、“孟姜女洗脸盆”、“象山胜雪”等景观,同时发展农家采摘游,让产业优势融入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