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咏静 张洁 通讯员常新社
《保定日报》3月14日B1版
“在北京农贸市场上,西红柿运销商都知道我们镇,因为我们这儿产的西红柿好吃又好卖。”3月1日,雪后初晴。在去地头的路上,徐水县高林村镇镇长王全兴饶有兴致地介绍着。该镇是省政府命名的“河北省西红柿之乡”,农业部、外经贸部命名为“全国西红柿出口基地”。目前该镇每年棚室西红柿产量近5亿斤,除满足本地需求外,有三分之二的西红柿通过该镇白塔铺市场销往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少量出口到俄罗斯,成为京、津重要的“菜篮子”及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基地。
近年来,徐水县注重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发展高效设施蔬菜产业,因地制宜,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使种植高效设施蔬菜成为当地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
“螃蟹”吃出美味 【小标题】
经过近30年的大棚西红柿种植,该镇白塔铺村的蔬菜大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积累了丰富的西红柿种植经验,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种植基地。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庆余讲起自己村的蔬菜种植史,依然豪情不减:“我们村的设施蔬菜种植开始于1982年,可以说这片儿西红柿种植基地是我们村带动起来的。李振江是我们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村里人都觉得新鲜、持怀疑态度,没想到一年下来李振江种植的大棚西红柿收益挺可观,于是大棚种植迅速在全村铺开,现在全村80%以上的家庭都种植大棚西红柿,全村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他介绍说,2006年该村的传统温室大棚种植达到了高峰。随着煤价上涨,大棚烧煤开支大增,农户们的传统温室大棚收益开始走下坡路。于是该村开始改革,引进日光温室大棚技术、发展多品种种植等等。
经过多次去外地学习考察,2010年,该村应用山东寿光第五代技术建造了新型高效温室大棚,不再需要烧煤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结合该村多年种植经验,开始试验推广高效大棚西红柿种植。刘庆余说,目前该村已建成新型高效大棚50多亩。
蔬菜种子按个买【小标题】
“麒麟蓝图无限美,传统旧棚换新颜”,横批“致力改革”;“政府帮助致富,联社帮助脱贫”,横批“繁荣盛世”;“真心妙手细观察,水肥温差要适宜”,横批“科技领先”……
穿梭于高林村镇麒麟店村的棚菜种植基地,每个温室大棚的门口都贴着这样的对联。一幅幅对联,表达着村民们的心声,也展示着麒麟店村的变化。该村的新型高效日光温室大棚推广快,目前全村已建成高效大棚24个,面积达80多亩。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军峰告诉记者:“我们这种新型高效大棚比起传统烧煤的大棚一亩地一年能节省1万多块,既安全又节约劳动力。以8小时为一个‘工’计算,这一个高效大棚种植西红柿从分苗到拉秧7个月左右就能减少近200个‘工’。”该县为引导农民改造棚室结构,引进优良品种,多次组织农民到外地参观。,为打消村民疑虑,镇、村干部还组织村民来到廊坊永清、山东寿光等地,与当地农户交谈,摸清实底,村民们开始渐渐转变了观念――高投入确实能够带来高产出。
村民们不只开始改建高效棚,还开始热衷引进良种,发展多种蔬菜种植。他们种植的西红柿是从荷兰引进的“普罗旺斯”新品种,口感好、坐果率高、能无限期生长,原来的西红柿种子一分钱一粒,现在这种种子却要四毛九一粒。村民马树忠的黄瓜正处在开花坐果期,长势喜人。他说:“我的黄瓜抗病能力强、产量高。虽然买苗贵些,但定期有山东的技术人员过来指导,亩产量能达6万斤,比老品种的产量多得多,算下来我还是增收不少。”
引导才能出成效【小标题】
近年来,该县努力打造京津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构建具有徐水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商品粮生产大县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2010年8月,该县与北京物美集团就徐绿蔬菜生产有限公司和物美物流中心实行“农超对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高林村镇为中心的设施蔬菜正式成为北京物美超市果蔬家族的一员,每天至少向物美集团配送5吨新鲜蔬菜,“农户-合作社-卖场-消费者”的模式不仅实现了特色蔬菜无缝对接,还减少了中间环节,使菜农收益提高20%。
通过政策资金扶持、智力支持、农超对接等有效举措,该县蔬菜、畜牧、林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2010年,该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5.85万亩,其中仅设施蔬菜一项就达到了7万亩,形成了以漕河镇北庞村、正村乡王辛庄、遂城镇城北庄、高林村镇麒麟店为中心的四大蔬菜产业园区。蔬菜种植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徐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农工委书记刘惠聚介绍,为做大做强全县的蔬菜产业,该县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2010年,争取农业、水利专项资金9370万元,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县财政每年还专门拿出20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四个蔬菜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的改良和引进;同时县财政还拨付20万元专款用于蔬菜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培训和外出学习参观。同时,该县还大力推进人才系统培训工程建设,定期聘请农业专家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并从河北农大和上级有关技术部门聘请5人组成技术顾问小组,对农民长期进行技术指导,并积极组织种植户到山东等地学习参观, 2010年共组织参观10余次,受益农户近千人。此外,该县还积极申报农产品品牌,提高徐水蔬菜的知名度,目前已经拥有“豹子头”、“锄禾”、“红彤彤”等系列知名品牌,并取得国家级无公害认证。
“今年,我们还将努力使我县蔬菜取得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更好地实现农超对接。”展望未来,刘惠聚对该县蔬菜产业充满信心。
近年来,徐水县注重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发展高效设施蔬菜产业,因地制宜,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使种植高效设施蔬菜成为当地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
“螃蟹”吃出美味 【小标题】
经过近30年的大棚西红柿种植,该镇白塔铺村的蔬菜大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积累了丰富的西红柿种植经验,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种植基地。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庆余讲起自己村的蔬菜种植史,依然豪情不减:“我们村的设施蔬菜种植开始于1982年,可以说这片儿西红柿种植基地是我们村带动起来的。李振江是我们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村里人都觉得新鲜、持怀疑态度,没想到一年下来李振江种植的大棚西红柿收益挺可观,于是大棚种植迅速在全村铺开,现在全村80%以上的家庭都种植大棚西红柿,全村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他介绍说,2006年该村的传统温室大棚种植达到了高峰。随着煤价上涨,大棚烧煤开支大增,农户们的传统温室大棚收益开始走下坡路。于是该村开始改革,引进日光温室大棚技术、发展多品种种植等等。
经过多次去外地学习考察,2010年,该村应用山东寿光第五代技术建造了新型高效温室大棚,不再需要烧煤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结合该村多年种植经验,开始试验推广高效大棚西红柿种植。刘庆余说,目前该村已建成新型高效大棚50多亩。
蔬菜种子按个买【小标题】
“麒麟蓝图无限美,传统旧棚换新颜”,横批“致力改革”;“政府帮助致富,联社帮助脱贫”,横批“繁荣盛世”;“真心妙手细观察,水肥温差要适宜”,横批“科技领先”……
穿梭于高林村镇麒麟店村的棚菜种植基地,每个温室大棚的门口都贴着这样的对联。一幅幅对联,表达着村民们的心声,也展示着麒麟店村的变化。该村的新型高效日光温室大棚推广快,目前全村已建成高效大棚24个,面积达80多亩。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军峰告诉记者:“我们这种新型高效大棚比起传统烧煤的大棚一亩地一年能节省1万多块,既安全又节约劳动力。以8小时为一个‘工’计算,这一个高效大棚种植西红柿从分苗到拉秧7个月左右就能减少近200个‘工’。”该县为引导农民改造棚室结构,引进优良品种,多次组织农民到外地参观。,为打消村民疑虑,镇、村干部还组织村民来到廊坊永清、山东寿光等地,与当地农户交谈,摸清实底,村民们开始渐渐转变了观念――高投入确实能够带来高产出。
村民们不只开始改建高效棚,还开始热衷引进良种,发展多种蔬菜种植。他们种植的西红柿是从荷兰引进的“普罗旺斯”新品种,口感好、坐果率高、能无限期生长,原来的西红柿种子一分钱一粒,现在这种种子却要四毛九一粒。村民马树忠的黄瓜正处在开花坐果期,长势喜人。他说:“我的黄瓜抗病能力强、产量高。虽然买苗贵些,但定期有山东的技术人员过来指导,亩产量能达6万斤,比老品种的产量多得多,算下来我还是增收不少。”
引导才能出成效【小标题】
近年来,该县努力打造京津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构建具有徐水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商品粮生产大县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2010年8月,该县与北京物美集团就徐绿蔬菜生产有限公司和物美物流中心实行“农超对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高林村镇为中心的设施蔬菜正式成为北京物美超市果蔬家族的一员,每天至少向物美集团配送5吨新鲜蔬菜,“农户-合作社-卖场-消费者”的模式不仅实现了特色蔬菜无缝对接,还减少了中间环节,使菜农收益提高20%。
通过政策资金扶持、智力支持、农超对接等有效举措,该县蔬菜、畜牧、林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2010年,该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5.85万亩,其中仅设施蔬菜一项就达到了7万亩,形成了以漕河镇北庞村、正村乡王辛庄、遂城镇城北庄、高林村镇麒麟店为中心的四大蔬菜产业园区。蔬菜种植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徐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农工委书记刘惠聚介绍,为做大做强全县的蔬菜产业,该县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2010年,争取农业、水利专项资金9370万元,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县财政每年还专门拿出20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四个蔬菜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的改良和引进;同时县财政还拨付20万元专款用于蔬菜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培训和外出学习参观。同时,该县还大力推进人才系统培训工程建设,定期聘请农业专家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并从河北农大和上级有关技术部门聘请5人组成技术顾问小组,对农民长期进行技术指导,并积极组织种植户到山东等地学习参观, 2010年共组织参观10余次,受益农户近千人。此外,该县还积极申报农产品品牌,提高徐水蔬菜的知名度,目前已经拥有“豹子头”、“锄禾”、“红彤彤”等系列知名品牌,并取得国家级无公害认证。
“今年,我们还将努力使我县蔬菜取得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更好地实现农超对接。”展望未来,刘惠聚对该县蔬菜产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