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河北省政府网 | 保定市政府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走进徐水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专题专栏

交流互动

当西红柿红了的时候
发表时间:2009/04/13 点击次数:382次

保定日报4月13日B4版   作者: 常新社 

  年年春风到,岁岁番茄红。目前徐水9.5万亩大棚西红柿正陆续开始采摘上市。该县高林村镇农民史伟丽的大棚西红柿自春节前至今已经卖了好几茬,因为她的西红柿果形好,味儿正,刚刚摘下就被客商抢购一空,还卖了个高价。史伟丽高兴地说:“我每年靠种5个百米大棚西红柿,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西红柿已经成为我们农民的‘活钱箱’。”
      徐水县的西红柿种植业起步于1983年,目前形成了以高林村镇为中心,辐射半径达50公里的西红柿生产带。西红柿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0%。近年来,徐水县依托“河北省西红柿之乡”的品牌,大力发展种植绿色无公害西红柿,棚室西红柿种植规模稳步壮大,管理技术不断创新,种植效益逐年攀升,使产业富民的良性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做大绿色无公害品牌
“徐水发展西红柿生产优于其它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徐水具备发展无公害西红柿的生产条件。”西红柿种植大镇高林村镇镇长黄福安介绍说。2007年,该县国家级无公害西红柿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以95.5分的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的示范区验收,徐水西红柿的品质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目前,徐水县的9.6万亩设施西红柿已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亩产量平均达到5000公斤。
 为进一步做大绿色无公害品牌,使全县西红柿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县对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制定出西红柿质量标准,严格实行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推行产地编码和质量源头追踪制度;建立县无公害产品检测中心,对西红柿生产定期抽查检测,确保西红柿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农产品品牌,重点推出了“豹子头”、“锄禾”等系列知名品牌,使徐水的优质西红柿成为外地客商和消费者的首选。
 提高种植科技含金量
 长期在北京从事西红柿批发零售生意的商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徐水西红柿好吃,白塔铺西红柿好卖”。不仅如此,徐水西红柿还具有外形美观,味道甜美,吃后让人回味无穷等诸多优点。取得这样好的效果,离不开该县在科学技术上的投入。
高林营村西红柿种植大户史伟丽介绍说,徐水西红柿大多属于早春茬西红柿,这种西红柿在四五月份上市,这时的西红柿秧苗不发生病虫害,所以根本不用喷洒农药。此外,在县乡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农民已经养成了使用牛、羊、鸡、猪粪等有机肥给西红柿追肥的习惯,为保证西红柿的品质奠定了基础。
不喷洒杀虫剂,使用有机肥是徐水农民种植西红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技术要领。这些年来,为了提高西红柿的种植水平,该县加大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实施农业技术传播工程,使实用先进种植技术及时入户。他们依据西红柿生长进度,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将该阶段的防病技术送到菜农家中。
  高效节能大棚唱主角
  3月18日,正村乡高各庄村的梁贵福正在他的高效节能大棚内采摘西红柿。梁贵福2004年投资2.5万元,将两个烧煤的西红柿大棚改建成了高效日光温室大棚。这种大棚全部采用钢架结构建造,具有空间大,效益高等诸多优点。梁贵福介绍说,在高效日光温室大棚内开展人工作业非常方便,不窝工,种植的西红柿不易患病,果型好、味道好。不仅如此,这种高效大棚,采光好,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约能源,传统的温室大棚一年用煤在10吨左右,而同样面积的高效节能大棚只需要2吨左右。为了引导农民积极发展高效节能大棚,徐水县通过政府协调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了对新建大棚农民的扶植。近两年,该县新建了300多个高效节能大棚,有近千个旧式大棚完成了改造升级。
  该县还积极推广中德ESIA技术合作项目,采用滴灌加生物防治技术种植西红柿,让老百姓减少投入,增加产量和收入。采用这种技术,水、农药、氮肥的使用量每亩分别下降39%、47%和23%,产量却增长了45%,农民增收15.6%。目前,已经发展示范基地63.45亩,种植示范户82个。
  为进一步增强全县西红柿的总体竞争实力,徐水县还加快完善白塔铺、正村、大王店等多个西红柿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功能,推进集中规模经营的进展。目前,徐水的西红柿不仅稳固占领了京、津市场,而且远销山西、内蒙、河南及东北等地,并成功地打入俄罗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