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县大因镇草编产业成为当地百姓增收的“炕头经济”,并且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草编工艺品由“土货”转向“洋货”,逐渐打入国外市场。
“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这是大因镇小因村村民“编”出来的一句顺口溜。草编加工主要程序在加工点和农户,如一名家庭妇女手工编制,按每天加工30个草编制品,每个加工费0.5元计算,每天加工费可收入15元,仅此一项,从事这一产业的农民年人均增收约2500元。草编加工生产让当地农民实现了“生活宽裕”。
“草编加工不分地点、不分时间、不分男女老少,我们村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实现了就地转移。”大因镇防陵村民李仁菊说,在该村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到处可见从事草编加工的农民。草编工艺品主要靠手工制作,吸引了大多数的家庭妇女参与其中,特别是为就业渠道狭窄的中老年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妇女经济”、“炕头经济”。草编工艺带动了周边村的劳动力就业,据估算,周边地区参与草编业的劳动力达1000多人。
草编工艺品所用原料主要是农作物秸秆、皮,属于再生资源,可变废为宝,随着草编加工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农作物秸秆、皮等都成为农民的“香饽饽”,不但充分利用了资源,还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这是大因镇小因村村民“编”出来的一句顺口溜。草编加工主要程序在加工点和农户,如一名家庭妇女手工编制,按每天加工30个草编制品,每个加工费0.5元计算,每天加工费可收入15元,仅此一项,从事这一产业的农民年人均增收约2500元。草编加工生产让当地农民实现了“生活宽裕”。
“草编加工不分地点、不分时间、不分男女老少,我们村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实现了就地转移。”大因镇防陵村民李仁菊说,在该村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到处可见从事草编加工的农民。草编工艺品主要靠手工制作,吸引了大多数的家庭妇女参与其中,特别是为就业渠道狭窄的中老年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妇女经济”、“炕头经济”。草编工艺带动了周边村的劳动力就业,据估算,周边地区参与草编业的劳动力达1000多人。
草编工艺品所用原料主要是农作物秸秆、皮,属于再生资源,可变废为宝,随着草编加工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农作物秸秆、皮等都成为农民的“香饽饽”,不但充分利用了资源,还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商志伟 常新社 《保定日报》9月8日B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