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头村地处徐水县崔庄镇东南部,改革开放以前,村里90%的土地都是盐碱地,老百姓种粮几乎没有收成,再加上村里没有副业,很多适龄的小伙子因为家里穷娶不上媳妇。穷则思变。上世纪80年代末,村里逐渐开始搞起废旧物资回收,短短几年时间,村民的腰包就迅速鼓胀。如今,这个拥有5225人的大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年人均收入6000元,村里光小轿车就有300多辆;大街小巷全部硬化,教育、社会治安与稳定等工作也是全镇一流。村里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王全国说是好项目让群众过上了富裕舒心的日子。
1987年,为了改变自身命运,20岁刚出头的小伙子王全国第一个搞起了废旧物资回收,当年就获得了不小的收益。这在村里引起了轰动,许多村民陆续仿效。王全国就带领大家走南闯北,开拓市场。到1993年,村里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的就占到了全村总户数的20%。从长远角度考虑,王全国在县乡有关部门帮助下,2003年以村两委的名义注册了一家回收公司,完善了各项手续。同时,统一规划设计了65个摊位,发展集中经营。村里负责对摊位进行统一管理和对买进卖出的货物进行登记和检验。目前,水磨头村有80%的农户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带动周边大因、小康庄、大辛庄等地上千人从事其他各项副业,同时吸引了辽宁、浙江、山西、甘肃等省300多名业务人员长期驻扎在村搞业务。
百姓富了,王全国和其他两委干部便把眼光放到了改善村里的软硬件设施上。从2002年至今,村里先后筹资300多万元,把村里大街小巷20多公里道路全部硬化;投资近10万元,修建高标准幼儿园一座;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村里唱戏、扭秧歌;给残废军人陈宝清和杨青山装修房子,给老退伍军人张连造盖了两间房……每一件事都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常新社 田小培 马丽娟 《保定日报》7月31日